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quamata |
目中文名 | 有鱗目 |
科名 | Colubridae |
科中文名 | 游蛇科 |
学名 | Rhabdophis tigrinus |
中文名 | 虎斑颈槽蛇 |
引证 | Natrix tigrinu formosana Maki,1931,Monogr.Snakes J apan,Tokyo:44(Englishvers),25(Japanesevers.of 1931); Tropidonotus tigrinus H.Boie,1826,Isis von Oken,Jana,18:col.205(日本); Natrix tigrinus lateralis Pope,1935,Rept.China,New York:135; |
俗名 | 虎斑游蛇; 野鸡脖子; 竹竿青; |
鉴定特征 | 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身体前端两侧有黑色与橘红色相间排列的斑块。颈背有明显的颈槽;枕部两侧有一对粗大的“∧”形斑。 |
形态描述 | 体型较为粗壮,雄性头体长458~724mm,尾长121~148mm,雌性头体长318~805mm,尾长89~156mm。吻鳞宽阔,鼻孔圆形,额鳞盾形;眶前鳞2枚,少数一枚;眶后鳞3枚或4枚;颞鳞1(2)+2(1)枚;上唇鳞7枚,2—2—3式,或8枚,2—3—3式,下唇鳞8~10枚,前5枚切前颔片;颈背正中2行鳞片对称排列,明显隆起,形成一颈槽。背鳞全部具棱或仅最外行平滑,19—19—17(15)行;腹鳞雄性150~164枝,雌性157~168枚;肛鳞二分,尾下鳞双行,雄性53~68对,雌性56~66对。上颌齿22~23枚,最后2枚较大,并向后弯曲,与前面的颌齿形成一间隙(图39)。 体背面翠绿色或草绿色,躯干前端两侧有黑色与橘红色相间排列的斑块。体中后段橘红色斑块逐渐消失,仅剩下黑色斑块。头背绿色,上唇鳞灰白色,鳞沟黑色,眼正下方及眼斜后方各有一粗大黑纹。头腹面白色,躯干及尾腹面黄绿色,腹鳞游离缘绿色较浅,腹鱗基部有黑斑。 |
分布信息 | 河北各地及北京、天津均有分布。国内除新疆外均有记录。; 国外分布于日本(指名亚种)等地。;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国内虎斑颈槽蛇有2个亚种,即虎斑颈槽蛇大陆亚种〔R. t. laterlis(Berthold,1859)〕和虎斑颈槽蛇台湾亚种〔R. t. formossanus(Maki,1931)〕。河北及北京、天津分布的为大陆亚种。 |
经济价值 | 由于分布广,以蛙类为食,对农林业有一定的害处。干燥全体可入药。虎斑颈槽蛇虽无毒牙,但被其咬伤可引起中毒现象。其毒性来自Duvernoy氏腺分泌物。 |
文献 |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