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utamias sibiricus   花鼠

字段 内容
目名 Rodentia
目中文名 啮齿目
科名 Sciuridae
科中文名 松鼠科
学名 Eutamias sibiricus
中文名 花鼠
引证 Tamias orientalis Bonhote,Ann. Mag. Nat. Hist.,4:385 (乌苏里江上游); Myoxus lineatus Siebold,Spic. Faun. Japon. in Diss. H. N. Japon. 13(北海道); Sciurus sibiricus Laxmann,1769,Sibirische Briefe,69(西伯利亚);
俗名 花狸棒; 毛格狸; 五道眉;
鉴定特征 体型较小,耳壳无簇毛。身体背面具5道显著的暗褐色或黑色纵纹。
形态描述 体型较小,体长123~150mm。耳壳短小,耳端无丛毛。有颊囊,前足掌部裸露,掌垫2枚,指垫3枚;后足蹠部被毛,无蹠垫,趾垫4枚。前足拇指退化,仅留不明显的遗迹。尾长为体长的1/2~3/4。雌性乳头腹部2对,鼠蹊部2对。
身体背部毛色黄褐色,具有5条黑色或黑褐色纵纹,中央纵纹前起头顶部,向后延伸至尾基部,其余各纵纹均起自肩部、止于臀部,各纵纹之间夹有灰色条纹。额、头顶部暗褐色,颊部有短的条纹,自吻部沿眼眶上缘至耳基有一条黄白色纹,眼后角至耳基前有一条短的暗褐色条纹,眼下缘至耳基为一条略宽的黄白色纹,再下方为一自吻端至耳基部的暗褐色纹。尾毛三色,毛基为棕黄色,中间黑色,毛尖黄白色,背面观呈黑及淡黄色,并隐约有霜白色,腹面观可见黑白两色环。
颅骨因吻突较长而略显狭长,脑颅大,背面不凸出。颧宽约为颅基的60%,颧弓不明显向外扩张,颧骨向内侧倾斜,上颌骨颧突近水平状。眶间宽约为颅基长的20%,与鼻骨长约相等,眶上突较细小,眶上缘不向上翅起。次生腭较宽阔(图77)。
门齿唇面的釉质呈棕黄色,第一枚上前臼齿(P^1)甚小,略呈倾斜的细棒状,第二枚上前臼齿(P^2)则与臼齿形状相似,咀嚼面齿突较为简单。
分布信息 在河北分布于石家庄市的鹿泉、平山、井陉、行唐、灵寿、赞皇、元氏;邯郸的涉县、武安;保定的阜平、唐县、涞源、涞水、易县、顺平;张家口的市区、阳原、赤城、沽源、怀安、怀来、崇礼、尚义、蔚县、涿鹿;承德市的市区、兴隆、承德、滦平、隆化、宽城、平泉、丰宁、围场;唐山市的遵化、迁安、迁西;秦皇岛的山海关、青龙以及北京的门头沟、房山、延庆、南口、金山、怀柔、密云;天津的蓟县。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南、山西、陕西、甘肃、宁夏、青海、新疆、四川等地。; 国外见于前苏联亚洲地区、日本及蒙古。;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花鼠已记录的亚种有10个,国内分布有6个亚种,即指名亚种(E. s. sibiricus Laxmann,1769)分布于黑龙江北部、内蒙古东北部、新疆北部;太白亚种(E. s. albogularis J. Allen,1909)分布于陕西南部、甘肃、青海、四川;北京亚种(E. s. senescens Miller,1898)分布于山西、河南、河北;乌苏里亚种(E. s. orientalis Bonhote,1898)分布于吉林长白山、辽宁;黑龙江亚种(E. s. lineatus Siebold,1824)分布于黑龙江三江平原地区;榆林亚种(E. s. ordinalis Thomas1908)分布于山西、陕西北部及宁夏。河北分布有1个亚种,即北京亚种。
经济价值 冬毛皮质量较好,皮板厚、色泽美观,可做大衣领、翻毛靴筒等饰皮,但底绒较薄,保暖性差。因其取食林木种子、果实,危害农作物,故可对农林业造成危害,同时也可传播森林脑炎、蜱型斑疹伤寒等疾病。
文献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