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lenarctos thibetanus   黑熊

字段 内容
目名 Carnivora
目中文名 食肉目
科名 Ursidae
科中文名 熊科
学名 Selenarctos thibetanus
中文名 黑熊
引证 Ursus thibetanus G.Cuvier,1823,Ossements Foss.,4:325(阿萨姆);
俗名 狗驼子; 狗熊; 黑瞎子; 熊瞎子; 亚洲黑熊;
鉴定特征 毛被漆黑色,胸部有大而明显的呈倒“人”字形白斑。
形态描述 体型粗大,头宽圆,吻较短小,鼻端裸出。眼小,耳较大,内外具毛;尾较短,隐于毛中。四肢粗短,足具5指(趾),爪长而弯曲,不能伸缩,前肢爪较后肢爪长。前肢腕部与掌部肉垫相连。后足踱部肉垫宽大肥厚,内侧中部无毛间隔。
冬季毛长而密,夏季毛略短而稀疏,年轻体壮且营养好的个体,体毛漆黑而富有光泽。成体颈侧的毛长而弯曲,形成簇丛状;胸部毛短,一般不超过4cm,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极为明显。鼻面部棕褐色,下颌白色。幼兽毛色较淡,鼻面部灰棕色,体背部毛蓬松,棕黑色,臂和四肢黑色。下颌和胸部倒“人”字斑均白。
头骨短圆,前短后长,吻部较短,鼻骨亦短,长度约等于第一上臼齿前缘到上颌的横宽。额骨平缓,顶骨较短宽,矢状嵴小,不发达,“人”字嵴明显,枕骨发达,副枕突尤为粗大,腭骨延伸到后臼齿的后面。鼓室扁平,下颌骨短(图134)。
上颌门齿较小而齿缘平滑,外侧的1对最大。犬齿粗大,呈圆锥形,内缘稍弯。前臼齿小,终生存在。裂齿不发达,上裂齿具有3个不等大的齿尖,成三角形排列;下裂齿很长,前半部高,后半部低平,其内侧后面的齿尖与中央齿尖间无小齿尖。上颌臼齿2枚,齿冠低平。第二枚臼齿长,约为其宽度的2倍;下颌臼齿3枚,第二枚最大,呈长形,第三枚小,近方形。齿式为:3.1.4.2/3.1.4.3=42。
分布信息 国外分布于前苏联、朝鲜。; 黑熊广泛分布于亚洲大陆及其邻近岛屿,河北记载在承德市的兴隆、隆化有分布。我国南自海南岛,北到黑龙江,西自喜马拉雅山,东到台湾岛都有黑熊分布;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黑熊已知有8个亚种,我国已知有5个亚种,即指名亚种(S. t. thibetanusG. Cuvier,1823)分布于云南南部、西部、西藏东南部;喜马拉雅亚种(S. t. laniger Pocock,1923)分布于西藏喜马拉雅山脉;四川亚种(S. t. mupinensis Heude,1901)分布于陕西、甘肃、青海、四川、安徽、浙江、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和广东等地;台湾亚种(S. t. formosanus Swinhoe,1864)分布于台湾、海南岛;东北亚种(S. t. ussuricus Heude,1901)分布于东北、河北。河北有1亚种,属东北亚种。
经济价值 黑熊肉味鲜美,熊掌又称熊蹯,自古就是宴上珍品,食之能御风寒,益气力,是著名的滋补品。熊皮可用来制作褥垫或地毯,也可制革。毛可制刷,脂可作工业原料。
文献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