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stela nivalis   伶鼬

字段 内容
目名 Carnivora
目中文名 食肉目
科名 Mustelidae
科中文名 鼬科
学名 Mustela nivalis
中文名 伶鼬
引证 Putorius (Arctogale) pygmaeus J.Allen,1903,Bull. Amer. Mis.N.H.,19:176; Mustela russelliana Thomas,1911,Abstr. Proc. Zool. Soc.4:Proc. Zool. Soc.,168; Mustela rixosa pygmaeus G.Allen,1938,Mamm. China&Mongolia,1:383; Mustela stoliczkana Blanford,1877,Jour. Asiat. Soc. Bengal,46,2:260;
俗名 矮伶鼬; 白鼠; 银鼠;
鉴定特征 鼬科中最小的一种,尾特别短,一般短于体长的1/5。冬毛全为白色,夏毛背面咖啡色,腹面白色。
形态描述 体长14~2lcm,尾长2~5cm,体重50~130g。体型很小。身体细长。耳朵很水。被毛短而致密。四肢短小,跖行性,足掌被短毛,趾、掌垫隐于毛中。前后肢均具五趾,爪稍曲且纤细,很尖锐。前肢腕部着生数根向外的白色长毛。雄兽阴茎骨先端弯曲呈钩状。雌兽乳头腋下有2对,鼠蹊部有3对。尾极短,大约为体长的1/5左右。
夏季身体背面自上唇向后经体侧、直至尾端及四肢外侧为咖啡色。腹面从喉、颈侧到腹部呈白色。背面和腹面之间分界线明显而整齐。足背杂生白毛。冬季全身被毛均为白色。嘴角无棕色斑点。尾尖有时略暗。
头骨颅型小而狭长。吻部甚短。颊齿间宽略等于眶间宽。鼻骨三角形,末端止于额骨前缘。眶后突明显,三角形。颧弓细弱。颧宽略大于后头宽。矢状嵴和人字嵴明显。眶前孔稍大。听泡较大,为扁长圆形。下颌微曲,角突很小,冠状突形似三角形(图138)。
齿式为:3.1.3.1/3.1.3.2=34。上门齿横列齐整,第三枚略粗。下门齿排列不平齐,第二枚门齿内移。犬齿长而微侧扁,略向内曲,下犬齿短于上犬齿。裂齿薄如刀状。第一枚下前臼齿较小,第二枚下前臼齿齿冠斜形,前高后低。上臼齿横置,中央凹陷成沟,外叶高于内叶,内叶中央具明显小尖。第一枚下臼齿由三叶组成,前两叶呈刀状,后叶很低略突出齿冠。臼齿很小,约为第一前臼齿的1/2。
分布信息 国外见于前苏联、阿富汗、蒙古、朝鲜、日本。; 伶鼬在河北仅分布于康保。国内分布于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四川、新疆等地。;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伶鼬国内有3个亚种,即东北亚种(M. n. pygmacaJ. Allen,1903)分布于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等地;四川亚种(M. n. russelliana Thomas,1911)分布于四川;莎车亚种(M. n. stoliczkana Blanford,1877)见于新疆南部。河北有1个亚种,即东北亚种。
经济价值 伶鼬主要以鼠类为食,对人类有益。但在野外数量稀少。
文献 河北动物志 两栖 爬行 哺乳动物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