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essilia |
目中文名 | 无柄目 |
科名 | Balanidae |
科中文名 | 藤壶科 |
学名 | Fistulobalanus kondakovi |
中文名 | 泥管藤壶 |
引证 | Balanus uliginosus Utinomi,1967: 202,figs.1~2,pl.6,figs.4~6;任先秋、刘瑞玉,1978: 143~145,fig.13.; Balanus amphitrite var. kondakovi Tarasov et Zevina, 1957: 179, 191, fig. 76.; |
形态描述 | 峰吻径18毫米,侧径17毫米,高12~15毫米。周壳圆锥形或筒形。在密集生长的个体呈圆筒形或“百合花”形。壳板表面幼时平滑,成长的个体常因群栖相互挤压而变形,表面也随之粗糙。壳板呈淡灰褐色而几近白色或污白色,间有不间断的稍模糊的淡紫色纵条纹,自顶端向下放射状排列。各壳板的上端略向外反曲,壳口缘呈锯齿状,壳口很大,略呈四方形。辐部宽或稍窄,翼部窄,顶缘斜。壁板内部具有方形管道,管基部外壁的内面有低而短的纵肋,管道顶部有横隔片,壳外的彩色纵纹与管道相对应。 盖板内膜淡污紫色,开闭缘膜白色,有三对对称的紫色斑,其前后另各有一大斑。楯板稍狭,基背角钝,板面两端翘起,覆以淡黄色的外膜,具有明显的生长线,近外侧有从顶端放射的一紫褐色纵条纹,开闭缘有许多锯齿;内面也常有紫色斑,关节脊发达,超过背缘,自外部可见,但较短,仅占背缘上部的1/3~1/2,其长轴与背缘相近:闭壳肌脊发达,较长,闭壳肌脊较大而深。侧压肌窝小。背板较宽,顶端不呈喙状,表面生长线清晰,呈波形弯曲,中央沟不明显下凹,近峰缘部具一浅纵凹,它与中央沟似将背板分成纵行三等份,有从顶端放射的紫色带;内面上部光滑或粗糙,关节沟和关节脊特别显著。矩窄而细长,长度约为宽度的2倍以上,末端尖或钝尖,矩近楯缘处多锯状齿,从侧压肌脊至矩之间的底缘具深的凹陷并有许多波突,使峰侧形成突出的峰叶;内面侧压肌脊显著,5、6条,其末端超出底缘,此外在其缺刻和矩之间的边缘,也常有几个较短的纵脊。 鞘部长,约占壁板内面的上部一半或稍短,其上半部有平行横纹,下部平滑,鞘部除吻板以外的部分都染以污紫色,内部常有空泡。鞘下有纵肋。 基底有从中央射出的放射管,管内有横隔片。 上唇中央缺刻两侧各有3~5个较尖的齿,通常多为4个。大颚第一、第二齿较尖,第二、第三齿常分叉,第四、第五齿与钝的下角结合。小颚切缘下部(下大对刺的基部)稍突出,上下大对刺之间有5~8个中型刺。 第一蔓足内肢为外肢长度的2/3。第四至第六蔓足中部每节前缘有刚毛4~5对。 交接器比第六蔓足长,基部具小背突,偶有1根刚毛。 |
生物学描述 | 本种常附着于船底、浮标、水下设施、木材、岩石和贝壳上,密集成群。栖息在河门港湾低盐度海区,常栖在潮间带和潮下带。 |
分布信息 | 朝鲜,日本; 河北(歧口)、辽宁、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广西、台湾、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
文献 | 河北动物志 甲壳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