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chthyoxenus japonensis   日本鱼怪

字段 内容
目名 Isopoda
目中文名 等足目
科名 Cymothoidae
科中文名 缩头水虱科
学名 Ichthyoxenus japonensis
中文名 日本鱼怪
形态描述 雌体身体近椭圆形,背腹扁平,背中部微凹,身体背面有许多黑色小点;身体稍向左或右歪曲;明显分为头部、胸、腹3部分。头部短小,不分节,呈横椭圆形或近菱形,后半部被第一胸节所掩盖,前部略向腹面弯曲。复眼1对,位于头前部两侧。胸部粗大,分7节,第三节最宽,宽度向前向后逐节减小;第一胸节较后部各胸节为长,前缘正中向后凹陷;第二至第五节约等长,第六、第七节最短,第七节向后弯成弓形;除第一节外,各节前部两侧上角均具一侧板。在抱卵期间,由5对抱卵板构成1个包裹完善的孵育腔。
腹部较胸部狭小,呈长舌状,分6节;第一、第二腹节的两侧为第七胸节所盖;前5节大小约相等;尾节,呈半圆形。
第一触角较短,分8节;前3节稍大,以后各节依次减小,每节均生有数目不等的短小刚毛。第二触角较第一触角为大,分9节;第四、第五节较长,向前向后依次递减;各节均生有数目不等的短小刚毛。
大颚基节前端呈亚三角形,端节向内弯成70°~ 90°。咀嚼部膨大,向内下方突出,近似半球形;触须分3节,第二、第三节上各生数刚毛。
第一小颚棒状,不分节,顶端具1大齿和2~3枚小齿。第二小颚较粗大,顶端钝圆,具3枚小齿,内末部侧有1亚端节,其上有2枚齿。
颚足粗大,由锄片和触须组成,锄片分为2叶,前叶薄、后叶厚,触须分为2节,第二节顶端具2~4爪。
胸足7对,同形,执握状,前3对向前伸,后4对向后伸。第七胸足基节略长大,外侧具浅槽;座节次之;长节粗短,宽大于长,内缘膨大;腕节短小,似长节或近球形;掌节细长;指节较小,为1钩状爪,向内弯折时可嵌入腕节的一条槽内,爪的尖端呈黄褐色。
腹肢6对,双枝型均呈长圆形;外肢大于内肢,具呼吸功能。第一腹肢最长,第二至第五对依次减小,尾肢长条形,稍短于或等于尾节,外肢长于内肢。
雄体与雌体差别在于,身体远较雌体为小,约为雌体的1/2,虫体歪曲程度较小。颚足狭长,基部宽约为长的1/2,内缘平直,外缘微凹,第二节外斜,第三节内斜,二者成70°~ 90°,顶端具2爪。胸部腹面分节较雌虫更为明显。前3对腹肢几乎等长,后2对略小。第二腹肢内肢的内侧具1细长指状突起,前端完全游离。尾肢略长于或等于尾节,内肢略宽于外肢或与外肢等宽。
雌体长13~31毫米,体宽6~18毫米。
雄体长7.0~16.6毫米,体宽3.3~8.4毫米。
分布信息 河北(保定、北戴河、南口)、北京、黑龙江、山东、江苏、浙江、安徽、台湾、陕西、甘肃、湖北、湖南、四川、贵州、云南等。;
分类学讨论 附注:由于寄生部位不同及繁殖期间,颚足形态会出现变异,以致过去不少学者描述成不同的种,如:I.geei Boone,1921;I,formosanus Harada,1930; I.tchang Yü,1935;I.sinensis Shen,1936;I.dentimaxillus Shen,1940;I.cirularius Shen,1940:I. yunnanensis Shen,1940;I.longenditus Shen,1940和I.quadratus Shen,1940。匡溥人和钱金会(1991)检视了这些种类,认为它们之间在形态上没有显著差异,中国的鱼怪仅1种,上述种名均系日本鱼怪的异名。
文献 河北动物志 甲壳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