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Decapoda |
目中文名 | 十足目 |
科名 | Grapsidae |
科中文名 | 方蟹科 |
学名 | Eriocheir sinensis |
中文名 | 中华绒螯蟹 |
引证 | Eriocheir sinensis form rotundirons Panning, 1938 : 109, fig. 5.; Eriocheir sinensis: Balss, 1922: 152; Shen, 1932: 172, text-figs. 108, 110, Pl. 8, fig. 5;Sakai, 1939: 667, pl.109, fig.1;1976: 647, fig. 354;宋大祥,1964: 20~25,10图;Shen & Dai, 1964: 127, fig.;Kim &Kim, 1982: 143;戴爱云等,1986: 477,图.268 (2),图版.63(3); Dai & Yang, 1991: 523~524, fig. 268 (2), pl. 63 (3);戴爱云,1991: 64, figs.3,11, 14~15, 20,23, 30, 33~36, pl. 4A; Guo, Dai & Ng, 1997: 449~457, figs. 2, 6a, 6d, 7d; Ng, Guo & Ng, 1999: 155, 157, 159, figs. 2Aii, Bii, Cii, Dii, Eii, Fii, fig. 6B.; Eriocheir sinensis form trilobata Panning, 1938: 110, fig. 7.; Eriocheirus sinensis H. Milne-Edwards, 1854: 146, pl. 9, figs. 1a-c.; Eriocheir sinensis form acutifrons Panning,1938: 109,fig.6.; Eriocheir sinensis form rostrata Panning, 1933: 53 , fig. 22B; Panning, 1938: 110, fig. 8.; |
形态描述 | 河蟹的背面一般呈墨绿色,腹面灰白色。头胸甲呈圆方形,宽稍大于长,后部宽于前部;背面隆起,额及肝区凹陷,胃区前有6个对称的突起,各具颗粒,胃、心区分界明显,中鳃区从末齿基部引入1颗粒隆脊,其外侧形成一斜角。额被V形缺刻分2叶。每叶具2锐齿,中央2齿大于2侧齿。眼窝深,背眼窝缘具颗粒,腹内眼窝齿尖锐。第三颚足大,具宽大的间隙;座节、长节内缘具硬刚毛,内末角突出;座节长大于宽,长于长节。前侧缘具4锐齿,末齿最小,并引入1隆线,沿后侧缘内方亦具l隆线。 雄蟹的螯足比雌的大;长节三菱形,背缘近末端处具1锐刺;腕节近方形,内末角具1锐刺,掌部与两指基部的内、外侧面密生绒毛,掌节背、腹缘密具颗粒;指节内缘锯齿状。步足扁平,第一至第三步足腕节与前节的背缘均具刚毛,末对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与腹缘皆密具刚毛。 雄性第一腹肢粗壮,末端几丁质突起短小,稍弯向背外方。腹部三角形,第六节略呈梯形,宽大于长,尾节圆三角形。雌性腹部圆大。雄性头胸甲长54.6~61毫米,宽61.0~67.3毫米;雌性长57.2毫米,宽60.1毫米。 中华绒螯蟹的内部结构可参见图424和图425。 |
生物学描述 | 蟹在秋季回游到近海繁殖的过程中,蜕最后一次皮而达到完全成熟,在长江口渔民把蜕皮前后的蟹分别称为黄蟹和绿蟹(图426)。翌年春季孵化出的幼体经过多次变态,发育成为幼蟹,再溯江、河而上,在淡水中继续生长。中华绒螯蟹的生殖过程介绍如下: 中华绒螯蟹通常在咸淡水中交配产卵。中华绒螯蟹的交配与其他蟹类有些不同,它们并不是在雌蟹蜕皮之后立即举行的,它们在进入交配地区以前,多数个体的甲壳已经硬化。整个交配过程在一小时以内即完成,而其他蟹类常常需十多个小时或几天。交配后约经12小时,从雌蟹生殖孔产出已受精的卵,大都粘附在腹肢的内肢上。卵有内、外两层膜包围,两膜之间有黏液,内肢的刚毛能刺穿外膜,黏液流出而使卵黏附得更紧密。过了一些时候,外膜拉长成一柄,使卵可以自由地旋转。 雌蟹的产卵量与其身体的大小成正比。背甲长47~65毫米的个体,产卵27万~92万个不等。抱卵的雌蟹随后离开咸淡水,继续向东,到江口附近的浅海中去生活。 母蟹抱卵约4个月,自卵内孵出幼体,称之为前溞状幼体(prezoaea),体长约1.5毫米。眼一对,很大。头胸部肥壮而呈球状,前端突出,成为细长的额角;两侧中部各有一刺,背面中央有一较长的刺,这些都可以帮助它在水中浮游。腹部细长,分为6节,尾节分叉。头胸部已有2对触角、1对大颚、2对小颚及2对颚足。 前溞状幼体经数小时而蜕皮一次后,即成为第一期的溞状幼体(zoaea)。溞状幼体一共分四期(经过3次蜕皮),它们的体长分别在1.5、2.0、3.6、4.8毫米左右。第三颚足及5对后胸肢渐次发育,腹部由6节增为7节,腹肢已全部可见。两尾叉内侧的刚毛,在第一期幼体时各有3根,到第三至第四期溞状幼体时,各侧增加到五根刚毛。 溞状幼体最后经蜕皮而变为大眼幼体(megalopa)。体长约4.9毫米。体形扁平,头胸甲上的刺已不存在。眼柄伸长,眼着生在眼柄的末端。额缘内凹。第五对胸足可以搁置在头胸部的背方。腹部狭长,并附强大的游泳肢。当它游泳时,腹部常向后伸直;步行时,常卷在头胸部的下面。 大眼幼体经一次蜕皮后,即变为幼蟹。最初,它背甲的长度(约3.5毫米)大于其宽度(3.0毫米),额缘具两个圆形突起。后来,经一次次蜕皮而生长,体型才逐步变得与成体相似。它们群集在河口浅海地区活动。 |
分布信息 | 河北(山海关、秦皇岛、北戴河、洋河口、滦河、三河县、新镇、沧州),天津(北塘、塘沽),北京(通州),我国福建以北沿海诸省;; 朝鲜西岸以及欧洲北部沿海等国。; |
经济价值 | 中华绒螯蟹是我国的一种名贵的经济蟹类,在不同的地区,还有各地的俗名,如螃蟹、毛蟹、清水蟹、胜芳蟹、阳澄湖大闸蟹等等。过去以河北省的东淀和白洋淀,江苏省的阳澄湖和淀山湖出产的河蟹最为肥大,产量也最高,现在在许多地区开展大规模的养殖,成为一项重要水产业。 |
文献 | 河北动物志 甲壳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