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apreolus capreolus   狍

字段 内容
目名 ARTIODACTYLA
目中文名 偶蹄目
科名 Cervidae
科中文名 鹿科
学名 Capreolus capreolus
中文名 狍
引证 Capreolus mantchuria Sowerby,1923,Naturalist in Manchuria,2:108.; Cervus capreolus Linnaeus,1758,Syst. Nat.,lOth ed.,1:68.瑞典.

;
俗名 狍子;
鉴定特征 同属的特征
形态描述 (依桓仁标本描述) 体长在1000-1400毫米之间,体重30-40千克,肩高与荐高都不到1000毫米。
雄兽有角,雌兽无角。额较高。鼻端裸出无毛。耳短宽而圆,内外均被以密毛。眼大,有眶下腺。颈长。尾很短,隐于体毛内。冬毛臀部有白色块斑。四肢颇长,后肢稍长于前肢,蹄狭尖。雄狍角短,分三叉,无眉叉,主干离基部80-100毫米左右才分前后二枝,前支尖向上,后枝再分成二小支,角基部有一圈表面粗糙的节突。
冬毛厚密,全身灰棕色。背毛毛基淡紫,毛尖黑色,中间一小段为棕黄色。嘴、
额、颈和体背面暗棕而稍带黄色。体侧毛基淡紫,毛尖浅棕黄,故使体侧呈淡棕黄色。吻部暗棕褐色,鼻端黑色。两颊和耳基部黄棕色,耳背灰棕色,耳壳内淡黄而近于白色,耳尖黑色。下颌浅黄色,喉灰棕色。腹部颜色亦淡,为浅黄色。四肢外侧为沙黄色,内侧毛色较淡。臀部有白色块斑。尾淡黄色。
夏毛短,毛色单纯,从嘴到尾以至四肢内侧都是淡黄色。吻部棕褐,鼻尖黑色,面颊淡黄。耳背毛稀疏,呈暗棕色,耳壳内有淡黄以至于白色的毛。下颌白色。
上颌骨向前延伸,吻部突出。泪骨短,不与鼻骨相连,额骨也不与上颌骨相连,彼此间形成一近梯形的空位。眶前缘有浅的泪窝,其径小于眼窝直径的1/2。额骨后部中央稍微隆起,雄性在额骨后外侧长出角,而雌性在相应部位有脊突。
上颌缺犬齿;第一前臼齿小,第二、三前臼齿大,各具1对新月形齿突;臼齿各具新月形齿突3对,排成2列。下颌门齿与犬齿都集中于前端,中央的一对门齿最大,齿面呈斧状,最外侧的门齿与犬齿均狭小;第一前臼齿细,第二前臼齿较大,第三前臼齿与第一、二臼齿各具新月形齿突2对,排成两列;第三臼齿较大,齿突3横列。齿式:0·0·3·3/3·1·3·3=32 。
体重、外形及头骨量度A-75:
分布信息 狍在辽宁各地广泛分布,以辽东山区各县数量较多。;
经济价值 狍肉鲜美。毛皮可做垫褥,能防潮湿,为林区工作者常备之物,加工可制成皮革,用这种革制成的皮衣、皮裤和靴子轻便、美观。
狍是一种很有经济价值的兽类,辽宁过去数量较多,近年由于捕猎过度,数量明显减少。1960年在庄河步云山调查时,尚可见到狍子在人耕作处出没,而今则难见到。应合理捕猎,保护资源。
文献 辽宁动物志 兽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