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imeresurus steinegeri   竹叶青

字段 内容
目名 SERPENTIFORMES
目中文名 蛇 目
科名 Viperidae
科中文名 蝰科
学名 Trimeresurus steinegeri
中文名 竹叶青
俗名 刁竹青; 红眼睛; 红眼蜻蜒; 焦吊; 焦尾巴; 焦尾青蛇; 青竹标; 青竹蛇; 青竹丝;
形态描述 依据龙泉、泰顺、文成、乐清、临安、天日山、余杭、杭州10雄,10雌,共20号标本描述(表2—75、2—76)。上唇鳞9或10,不与眼相切,下唇鳞11,前3(2)片切前颏片,少数12片,3片切前颏片,头背均为小鳞片,左右鼻间鳞略大于周围的小鳞,彼此被1~4片小鳞所分开,互不相切,第1上唇鳞与鼻鳞间有完整的鳞缝,鼻鳞与颊窝之间有1~2枚细小颊鳞,个别出现5枚颊鳞,眼前鳞3,眼后鳞3,个别4片,眼上鳞狭长,左右眼上鳞之间介以一横排小鳞12~16片,背鳞21(20)—21(20)—15(16)行,除最外
1~2行外均起棱;腹鳞雄性160~167,平均163.8片,雌性155~174,平均165.7片,据浙江蛇类志资料,腹鳞可高达184片;肛鳞完整;尾下鳞雄性67~78对,平均72对,雌性58~72对,平均64.9对。
该蛇头大呈三角形,颈细,头颈区分明显,管牙长,具颊窝。体全长为600~800毫米,10条雄蛇平均535+134毫米,最长610+175毫米;10条雌蛇平均634+139毫米,最长730+160毫米。尾长/全长雄蛇平均为0.200,雌蛇平均为0.179。1963年,在庆元采到一条雌蛇,长达775+185毫米,可列为最长的记录。
头体背均为绿色,仅上唇一部分色稍浅,瞳孔直立椭圆形,色红,背鳞最外一行中央为白色,自颈部以后形成左右各一条白色纵线,或者上半片白下半片红棕色,形成白线之下一条红棕线,个别较大的个体,侧线完全消失。据观察80条竹叶青,白侧线15条,其中雌蛇14条,雄蛇仅l条,红白侧线64条,其中雄性43条,雌性21条,看来白侧线多为雌蛇,红白侧线多为雄蛇;1条雌蛇全长683+142,侧线完全消失。广西、贵州等地的竹叶青有黄色侧线,但浙江尚未发现。腹面黄绿色,腹鳞具侧棱,其后缘白色,尾焦黄色。个别个体体背出现黑斑纹,黑斑纹之间有小白点。
分布信息 省内:除海岛外,大陆各区广泛分布。国内还分布于江苏,安徽、江西、福建、台湾、河南、湖北、湖南、广东、海南、广西、甘肃、四川、贵州、云南,甚至吉林也报道采到一条竹叶青。另有云南亚种仅见于四川、云南。;
经济价值 系本省山区引起蛇伤的主要蛇种之一。不仅分布广,而且数量多,兼之有保护色,不易被发现,所以常有蛇伤病例出现。我省竹叶青排毒量比广西报道的大(广西产的平均每条次排干毒5.1毫克),据599条采毒量,平均每条次排干毒15.71毫克。小白鼠半数致死量皮下注射为3.3毫克/公斤,腹腔注射为1.45毫克/公斤。与其他剧毒蛇相比,排毒量较小,毒力较低,故较少危及生命,但伤口局部有剧烈灼痛,肿胀发展迅速,患肢常出现血性水泡。由于竹叶青常缠绕树上,可发生伤及头颈部的病例,比较危险,应警惕。食性中以鼠类为主,对灭鼠害有益。山区有将全蛇浸酒,服用可治疗风湿性关节炎。
文献 浙江动物志 两栖爬行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