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kifugu vermicularis (Temminek et Sch1egel, 1850)   虫纹东方鲀

字段 内容
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目中文名 鲀形目
科名 Tetraodontidae
科中文名 鲀科
学名 Takifugu vermicularis (Temminek et Sch1egel, 1850)
中文名 虫纹东方鲀
引证 Spheroides vermicularis Wang et Wang, 1935; Fugu vermicularis 朱元鼎、许成玉, 1963; Tetrodon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Tetrodon vermicularis Gunther, 1870; Takifugu radiatuss Matsuura, 1984; Spheroides vermicularis 李思忠, 1955; 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radiatus Abe, 1948; 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 李思忠, 1962; Takifugu vernnicularis 许成玉, 1990;
形态描述 背鳍12~14;臀鳍10~12;胸鳍16~17。
体长为体高3.4~4.3倍,为头长2.7~3.2倍。头长为吻长2.4~3.2倍,为眼径1.9~2.4倍。尾柄长为尾柄高2.7~3.5倍。
体亚圆筒锥形,头胸部粗圆,微侧扁,躯干后部渐细,尾柄圆锥状,后部渐侧扁。
体侧下缘各侧有一纵行皮褶。头中大,短粗,钝圆,头长显著短于鳃孔至背鳍起点距长。吻短,钝圆,吻长显著短于眼后头长。眼中等大,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2.9~3.8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眼前缘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呈横浅弧形状。上下颌牙呈喙状,牙齿与上下颌骨愈合,形成4个大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厚,有细裂纹,下唇较长,其两端向上弯曲,伸达上唇外侧。鳃孔中大,侧中位,呈浅弧形,稍倾斜,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白色。
头部、体背和腹面均光滑无刺,亦无疣状皮质突起。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在鼻瓣前方左右吻分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在眼眶支后部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下颌下方向后延伸,止于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起于胸鳍末端下方,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稍后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延长。臀鳍一个,与背鳍儿同形,基底与背鳍基底相对。无腹鳍。胸鳍侧中位,短而宽,近方形,后缘圆形。尾鳍宽大,后缘呈亚圆型。
体腔大,腹腔淡色。鳔大。有气囊。
虫纹东方鲀的头骨形态类型属于虫纹东方鲀型。骨质厚,质软而较疏松,呈象牙白色。中筛骨短而宽,前缘分叉为中等凹形。额骨隆起面颇宽,布满纵走细刻纹。左右额骨纵走隆起线呈细腰扩开形,细腰中部宽,前端向外圆形弯曲,棱线显著,伸至额中部外缘,不与前额骨后缘相连,后端亦向外圆形弯曲,达到额骨后缘外侧,额骨后缘外侧具锯状突起,细腰中部外侧具一深凹陷。额骨宽,约等于长。前额骨中等大,呈倒梯形,前缘平直,未倾斜,外侧角钝圆,外缘较长,平直,向内侧稍倾斜。额骨隆起面还以窄细带相连于前额骨外侧边缘。额骨外缘较长,约等于前额骨外缘。蝶耳骨细而稍长,向后弯曲伸出。眶上缘较长,向内浅弧形弯曲,由约等长的前额骨和额骨以及一半长的蝶耳骨外缘构成。
生活时体背面紫褐色,布满许多扁圆形、大小不同的青灰色白斑,体侧圆斑较大,扁长,弯曲,呈条状或蠕虫纹状。胸斑大,深褐色,具青灰色花瓣状边缘,在胸斑上方的背部底色变暗,呈似具一模糊褐色横带状。背鳍基底亦有一深褐色斑纹,有时不明显。体侧皮褶有一黄色纵带,腹面乳白色。胸鳍、背鳍和臀鳍浅黄色。尾鳍黄色,下缘有一白色窄带。

生物学描述 虫纹东方鲀为暖温水性近海底层中小型鱼类。肉食性,主要摄食贝类、甲壳类和鱼类等。一般体长150~250mm,大的可达300mm。卵巢、肝脏有剧毒,肌肉、皮和精巢亦有毒。
分布信息 朝鲜和日本。; 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台湾沿海、黄海和渤海。;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96尾,体长47~243 mm,采自辽宁盖平、大连,山东蓬莱、龙口、烟台、威海、石岛大渔岛、青岛浮山所、沙子口、青岛鱼市、石臼所,江苏连云港西连岛、吕泗,上海鱼品加工场、崇明、佘山,浙江嵘山、蚂蚁岛、葫芦岛,下大陈岛,福建东澳,广东甲子。
分类学讨论 本种是由Temminck和Schlegel根据日本长崎采集的标本,以Tetrodon vermicu-laris的名称,1850年在“Fauna Japonica, Pisces.”(日本动物志,鱼部)上发表的,该书描述中明确指出“体侧具一斑块”。
1949年Abe(阿部)对仅分布于日本太平洋沿海、体侧无胸斑和浅灰色花瓣状边缘的另一东方鲀定名为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 (Temminek et Schlegel,1850)(日名shosaifugu,潮际河豚),并对分布于日本懒户内海、九州西岸和黄海和东海、体侧具胸斑和浅灰色花瓣状边缘的种,定名为Sphoeroides vermicularis radiatusAbe, 1949(日名nashifugu,梨河鲀),以新种予以发表。
1955年,松原喜代松也将上述两种表示为Fugu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sho-saifugu”)和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nashifugu” )。Matsuura (1984对上述两种分别表示为Takifugu vermicularis, “shosaifugu”和Takifugu radiatus, “nashifugu”。
然而,1975年成庆泰等在《中国东方鲀属鱼类分类研究》中坚持认为1850年Temminck et Schlegel描述的体侧具一斑块、分布于中国和日本海域的种,应该认为是虫纹东方鲀Fugu vermicularis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而体侧无斑块,仅分布于日本沿海的“shosaifugu”,理应视为是被Abe张冠李戴的新种。
为了证实这一论点,李春生于1979年向荷兰Leiden博物馆Boesemman博士索取Temminck et Schlegel原模标本的彩色照片和体形形质数据,经分析证实了上述观点是正确的,并致函Abe建议共同发表这一新种。Abe (1988)是在这一情况之下,才把“nashifugu” , Fugu vermicularis radiatus改定为Fugu vermicularis,并将另一种“sho-saifugu”, Fugu vermicularis vermicularis重新命名为Fugu snyderi,予以新种发表的。Abe对此未回过复函,亦未寄来过其论文,在其论文中也未反映出中国、荷兰和日本三国学者间进行学术探讨和交流的情况。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