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Tetraodont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鲀形目 |
科名 | Tetraodontidae |
科中文名 | 鲀科 |
学名 | Takifugu variomaculatus Li et Kuang |
中文名 | 花斑东方鲀,新种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7尾,体长41.5~137.1 mm,采自广东珠海磨刀门水域。 背鳍14;臀鳍12;胸鳍17~18。 体长为体高3.5~4.4倍,为头长3.1~3.3倍。头长为吻长2.2~2.7倍,为眼4.5~5.6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7倍。 体亚圆筒锥形,稍细长,后部渐狭细,尾柄圆锥状,后部侧扁。体侧下缘皮褶发达。头稍细长,钝圆。吻部钝圆,粗短,吻长短于眼后头长。眼小,侧上位。眼间隔宽,稍圆突,为眼径3.0~3.5倍。鼻瓣呈卵圆形突起,位于吻中部上方;鼻孔每侧2个,紧位于鼻瓣内外侧。口小,前位。上下颌牙各为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稍厚,下唇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斜弧形,位于胸鳍基底前方。鳃膜淡色。 体背面自鼻孔后缘上方至背鳍起点稍前方和腹面自鼻孔前缘下方至肛门稍前方均被细小刺,小刺基底均有一白色微小细点突起,吻部、体侧面和尾柄均光滑无刺。侧线发达,背侧支侧上位;向前伸达与眼眶支相连;前方达吻上方,左右吻支相连,形成吻背支;在眼眶支后端下方向下垂直形成头侧支;在鳃孔上方左右背侧支横走分支相连,形成项背支;背侧支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上方;下颌支自口角后方向下弯曲向后延长至鳃孔后缘下方;腹侧支自胸鳍末端下方向后延伸至尾柄末端下方。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上方,近似镰刀形,中部鳍条稍长。臀鳍一个,几与背鳍同形,基底稍后于背鳍基底起点。无腹鳍。胸鳍侧下位,短宽,近方形,后缘为微圆形。尾鳍稍大,后缘呈平截形。 体腔较大,腹膜淡色。鳔大,有气囊。 花斑东方鲀的头骨类型属于弓斑东方鲀型。骨质薄,质硬而细密,呈白色。中筛骨短粗,前缘为深分叉形。额骨隆起面平坦,光滑,无刻纹,呈小型五角形,其前角向前渐细,呈细针状伸至额骨前端,其左右前侧角不伸达蝶耳骨外缘,角尖处均具一朝向外侧的小尖棘,五角形。隆起后缘向内收敛,到达额骨后缘中部。前额骨较大,呈四方形,前缘稍凹人,无倾斜,前缘中部具一大而明显的嗅神经孔,外侧角呈直角状,外缘微向外弧形突出。额骨较宽,左右外缘呈直线平行状,额骨长显著大于宽。前额骨和额骨前部骨质极薄,呈透明状。蝶耳骨突起短而窄尖,向两侧平直伸出。眶上缘稍长,呈微弧形,由稍长的前额骨和较短的额骨及短的蝶耳骨外缘相连构成。 生活时头体部背面褐绿色或红褐色。吻部至尾柄背面有许多大小不一圆形、椭圆形或三角形等不规则形状褐红色斑点。头部花斑或小或大于眼径,背部斑点或小或大于胸斑,斑点有时圆斑状,有时蠕虫纹状,在不同个体间变异很大。胸斑黑色椭圆形,中等大,向前倾斜。背部有一较窄细暗色横带把左右胸斑相连结。背鳍基底两侧有一黑斑。胸斑、背部斑点和横带以及背鳍基底黑斑常被橘红色围边镶嵌。腹部乳白色。尾鳍后缘淡红色。余鳍浅黄色。 |
生物学描述 | 花斑东方鲀为栖息于珠江口沿海和出海水系河流、运河和河口的咸淡水性小型东方-鲀,体长一般70~150 mm,大的达200mm。食性颇杂,摄食虾类、贝类、鱼类和水生昆虫幼虫等。本种的毒性不详。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珠江出海水道及河口咸淡水区。;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正模标本:PR-820201,体长106.6 mm, 1980年6月15日采自广东珠海磨刀门水域。副模标本6尾:(1) PR-820202,体长114.8 mm; (2) PR-820203,体长126.1 mm; (3) PR-820204,体长137.1 mm;(4) PR-820205,体长107.1mm;(5)PR-820206,体长41.5 mm; (6) PR-820207,体长134.5mm,均采自与正模标本相同时间和地点。 正模标本保存于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山东青岛),副模标本均保存于中国水产科学院珠江水产研究所(广州)。 《珠江鱼类志》(1989)报道在珠江出海水道及河口咸淡水水域的东方鲀,共有5种,即(1)双斑东方鲀Fugu bimaculatus (Richardson) ; (2)黄鳍东方鲀Fugu xan-thopterus (Temminck et Schlegel); (3)星点东方鲀Fugu niphobles (Jordan et Snyder);(4)弓斑东方鲍Fugu ocellatus (Linnaeus)和(5)暗色东方鲍Fugu obscarus (Abe)。这里所提到的星点东方鲀F. niphobles (Jordan et Snyder),则实为本志所记载的斑带东方鲀Takifugu guttulatus (Richardson),暗色东方鲀F. obscurus (Abe)则是本志中所描述的暗纹东方鲀Takifugu fasciatus (McClelland)。1984年匡庸德、李春生、梁森汉发表了珠江口所采集的另一东方鲀,圆斑东方鲀Takifugu orbimaculatus Kuang, Li et Liang。此次弄清了珠江口水系附近栖息着尚无报道过的东方鲀,花斑东方鲀Takifuguvariomaculatus Li et Kuang, n. sp.。考虑到这一水域还栖息着横纹东方鲀Takif uguoblongus (Bloch)和铅点东方鲀Takifugu alboplumbeus (Richardson),珠江口河口和邻近沿海水系就有9种东方鲀栖息分布。迄今,我国已知的东方鲀属鱼类共有22种,其中,珠江口一带就有9种,占本属鱼种的五分之二,这说明了珠江口出海水道和河口淡咸水水域的东方鲀属鱼类种的多样性,也说明了起源于印澳热带海域的东方鲀属鱼类,如横纹东方鲀、铅点东方鲀,以从南面的海域逐渐向北面的海域扩散分布,并向咸淡水水域环境移进的方式,获得了种分布的扩散和不同环境的适应性,并以此进行种的分化和演变,由此,推动了本属种的多样化的历史进化过程。这反过来说明中国大陆南部暖温水性沿海海域和咸淡水河口的多样性水域环境,为东方鲀的种的分化和演变提供了良好的外部条件。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