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1822   凹鼻鲀

字段 内容
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目中文名 鲀形目
科名 Tetraodontidae
科中文名 鲀科
学名 Chelon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1822
中文名 凹鼻鲀
引证 Chelonodon patoca 李思忠, 1962; Leiodon patoca Bleeker, 1865; Chelonodon patoca 陈兼善, 1969; Chelonodon patoca Beaufort&Briggs, 1962; Tetrodon patoca Hamilton-Buchanan, 1822; Chelonodon patoca 杨鸿嘉, 1970;
形态描述 背鳍9~10;臀鳍8;胸鳍16。
体长为体高2.4~3.2倍;为头长 2.4~2.8倍。头长为吻长2.3~2.6倍,为眼径4.4~5.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1.3~1.9倍。
体亚圆形,前部较粗圆,稍侧扁,向后渐细狭,尾柄圆锥状,后部侧扁。尾部腹侧下缘具一纵行弱皮褶。头中大,头长小于鳃孔至背鳍起点的距离。吻中长,钝圆。吻长 于眼后头长约相同。眼稍小,侧上位。眼间隔宽平,为眼径2.4倍。无鼻孔,每侧具一鼻凹窝,位于眼前方;鼻凹窝前后边缘稍突起,各形成一皮瓣,前皮瓣窄小,后皮瓣宽大,边缘均具锯状缺刻。口小,前位。上下颌各具2个喙状牙板,中央缝显著。唇发达,有细裂纹,下唇稍长,两端向上弯曲。鳃孔中大,侧中位,位于胸鳍基底前方,弧形,稍倾斜。
体背面鼻孔前方至背鳍基底前方被较弱小刺,微伸出皮外。腹面自眼下方至肛门前方被较弱小刺。吻部、体侧及尾部均光滑无刺。侧线发达,但不甚明显,背侧支侧上位,向后伸达到背鳍基底下方,急剧向下方弯曲,与体腹侧的腹侧支侧线相连接,合并成一线,达至尾柄中部末端;背侧支向前伸至眼周围,围绕眼眶,成眼眶支;再向前达吻上方,其左右支相连成吻背支;眼后方有一横支,向下垂直达头侧下方,形成头侧支;项部在胸鳍前部上方有一项背支;下颌支自口角外侧至鳃孔前缘下方;后续腹侧支自胸鳍末端下方起,向后伸达尾柄中部末端。
背鳍一个,位于体后部、肛门上方,略呈圆镰形。臀鳍一个,与背鳍几同形,起点稍后于背鳍起点。胸鳍短宽,近方形,后缘圆形。无腹鳍。尾鳍宽大,截形,后缘稍圆。鳔中大,后端中央有一深凹刻。有气囊。
新鲜标本的头体背面和侧上方为黄褐色,在吻部前方,眼后方,胸鳍基底前后方,背鳍基底前后方和尾柄后端各有从背面向下垂至腹部上方的黄褐色横带,背面和体侧均匀散布许多淡色椭圆斑点,斑点稍小于眼径。眼间隔处有一黑褐色横带。体侧下方有一条黄色纵带,从口角下方伸至尾柄末端。腹部乳白色。背鳍、臀鳍和胸鳍均为白色或淡粉红色。尾鳍浅黄褐色,后半部紫黑色。

生物学描述 凹鼻鲀为暖水和暖温水性近海底层鱼类,亦能进人河口,潮水到达的水域。肉食性,摄食贝类、头足类、甲壳类和鱼类等。体长一般100 mm左右,大的可达355 mm。卵巢、肝脏有剧毒、皮、肌肉和精巢亦有毒。
分布信息 分布于印度洋、西太平洋热带、亚热带海域,西至非洲东南岸,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南部,南至澳大利亚北部海域。; 我国分布于南海、东海南部和台湾沿海海域。;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7尾,体长47.0~87.5 mm,采自广东汕尾,广西北海,海南新盈、三亚。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