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tephanolepis cirrhifer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丝背细鳞鲀

字段 内容
目名 Tetraodontiformes
目中文名 鲀形目
科名 Monacanthidae
科中文名 单角鲀科
学名 Stephanolepis cirrhifer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中文名 丝背细鳞鲀
引证 Monacanthus cirrhifer Temminck et Schlegel, 1850; Stephanolepis cirrhifer 苏锦祥, 1985; Stephanolepis cirrhifer 沈世杰, 1993; Monacanthus setifer (not of Bennett) Gunther, 1870; Monacanthus setifer 李思忠, 1962; Stephanolepis cirrhifer Jordan et Fowler, 1903;
形态描述 背鳍Ⅱ,31~35;臀鳍31~33;胸鳍13~15;尾鳍1+l0+l。
体长为体高1.5~1.9倍,为头长2.8~3.3倍。头长为吻长1.3~1.7倍,为眼径3.0~4.7倍。
体短菱形,侧扁而高,背缘第一、第二背鳍间近平直或稍凹人。尾柄短而高,侧扁,尾柄长等于或稍小于尾柄高。头中大,短而高,侧视近三角形。吻高大,背缘近斜直形。眼中大,上侧位,眼间隔中央略呈凸棱状,眼间隔宽等于或稍大于眼径。鼻孔小,每侧2个,位于眼的前方。口小,前位。上下颌齿楔状,上颌齿2行,外行每侧3枚,内行每侧2枚;下颌齿单行,每侧3枚。唇厚。鳃孔侧中位,稍倾斜,其下端与眼后缘相对。
头体均被细鳞,每一鳞的基板上的鳞棘愈合成柄状,其外端有许多小棘,整个鳞棘呈蘑菇状。头部唇后鳞的鳞棘较少,有的排列成行;躯干背部鳞较大,鳞棘多;躯干腹部鳞与背部的相似;尾部鳞稍小,排列较稀疏,鳞棘少,尾柄中部有部分鳞的鳞棘稍延长。
背鳍2个,第一背鳍具2鳍棘,第一鳍棘较粗壮,稍短,位于眼后半部上方,鳍棘前缘有粒状突起,后缘具倒棘;第二鳍棘短小,紧贴在第一鳍棘后方,常隐于皮下。第二背鳍延长,起点在肛门的背侧或稍前的上方,前部鳍条稍长,雄鱼的第二鳍条特别延长呈丝状,为第一、第三鳍条2.5倍左右。臀鳍与第二背鳍同形,起点在第二背鳍第五、六鳍条下方。胸鳍短圆形。腹鳍合为1鳍棘,由3对特化鳞组成,连于腰带骨后端,能活动。腹鳍棘后的鳍膜较小。尾鳍圆截形。
体黄褐色,体侧有黑色斑纹,连成6~8条断续的纵行斑纹。第一背鳍棘上有3、4个深色横斑,鳍膜灰褐色。第二背鳍及臀鳍的下半部具褐色宽纹。尾鳍基部及外缘具灰褐色横带。
生物学描述 丝背细鳞鲀为近海底栖小型鱼类。个体不大,一般体长100~160mm左右,最大个体可达300mm。主要摄食底栖生物,如端足类、瓣鳃类、海胆类等,此外还摄食介形类、挠足类等。
分布信息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海岸至西太平洋,东至印度尼西亚,北至日本,南至澳大利亚; 中国产于东海南部、南海及台湾沿海;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31尾,体长53.7~185 mm,采自福建福鼎、厦门、东山、台湾浅滩、台湾堆西南海域,广东汕尾、闸坡、盐田、澳头,香港。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鲀形目 海蛾鱼目 喉盘鱼目 鮟鱇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