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lyptothorax deqinensis Mo et Chu , 1986   德钦纹胸鮡

字段 内容
目名 Siluriformes
目中文名 鲇形目
科名 Sisoridae
科中文名 鮡科
学名 Glyptothorax deqinensis Mo et Chu , 1986
中文名 德钦纹胸鮡
形态描述         背鳍条Ⅱ-6;臀鳍条ii—iii-8—11;胸鳍条Ⅰ-8—10;腹鳍条i-5;尾鳍条17。鳃耙6—10。脊椎骨40—41。
        体长为体高的4.2—5.5倍,为头长的3.8—4.5倍,为尾柄长的4.9—5.9倍,为尾柄高的11.0—14.0倍。头长为吻长的1.8—2.2倍,为眼间距的3.6—5.2倍,为眼径的7.9—11.3倍,为口裂宽的1.9—2.5倍,为头高的1.2—1.5倍,为头宽的1.1—1.3倍,为背鳍刺长的1.6—2.1倍,为胸鳍刺长的1.4—1.7倍,为尾柄长的1.1—1.5倍,为尾柄高的2.6—3.5倍。头宽为头高的1.0—1.2倍。眼间距为眼径的1.8—2.9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1—2.7倍。胸吸着器长为宽的1.3—1.7倍。上枕骨棘长为其基部宽的2.5—4.4倍。
        背缘隆起,腹缘平直或略圆凸,头后躯体略侧扁。头大小适中,横截面背缘圆拱,头背被厚皮肤。吻扁圆。眼小,背侧位,位于头的后半部。口裂较宽阔,下位,横裂,下颌前缘略圆凸。上唇较宽厚,下唇狭小,上下唇均具乳突。上颌齿带狭窄,连续,两端后伸;下颌齿带狭长,中央间断,齿圆锥形,尖端微钩曲,齿带前边缘齿略粗壮。鼻须向后伸达眼中央或更后;颌须向后伸过胸鳍基;外侧颏须后伸达到或几达胸鳍基后端;内侧颏须达胸吸着器中部。上枕骨棘和后颞骨内外支包埋于厚皮下。匙骨后突短小,大部分包被皮肤。第五脊椎横突远端与体侧皮肤连接,但并不突出于体表。复合椎体腹突远端不与半骨囊前壁连接。乌喙骨后突较小。沿背中线髓棘远端尖细。皮肤表面具大而排列稀疏的嵴突,头背的嵴突有明显的延长。侧线完全。胸吸着器发达,纹路清
晰完整,中部无光滑区。
        背鳍高小于其下体高,背鳍刺适中,后缘光滑,起点距吻端略较距脂鳍起点为近;项背骨三角形,包埋于厚皮下,其前突不与上枕骨棘相触。脂鳍小,后缘游离,基长小于背鳍与脂鳍间距。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垂直下方之前,鳍条向后伸达脂鳍后缘。胸鳍长小于头长;胸鳍刺强,包被皮肤,后缘具较稀疏的粗长锯齿5—8枚,齿长大于或约等于齿基处的刺宽。腹鳍起点位于背鳍基后端之后的垂直下方,距吻端较距尾鳍基为近,鳍条后伸达臀鳍起点,尾鳍长约等于头长,叉形,中央最短鳍条长约为最长鳍条长的1/2,上、下叶约等长。偶鳍不分枝鳍条腹面无羽状皱褶。各鳍鳍条被厚皮肤。
分布信息 澜沧江上游;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 22尾;体长68—107mm;采自云南省昌宁、云县。
分类学讨论         附记 Smith(1945)将本种视为 G.platypogonoides 的同物异名,这一观点一直为以后的作者所承认。现经查对 Weber 等(1916)、Mirza 等(1978)提供的 G.platy-pogonoides 地模标本资料以及 Bleeker (1862)绘制的图,并函请瑞士鱼类学实验室的Maurice Kottelat 帮助查对了采自模式产地苏门答腊的8尾标本,认为本种与 G.platy-pogonoides 有下列差异:
        1.项背骨大,马鞍形,表面明亮(对小,三角形,表面不明亮)。
        2.尾柄长为尾柄高的3.0—3.6倍(对1.5—2.6倍)。
        3.背鳍刺强,后缘具明显锯齿(对细弱,后缘光滑或略粗糙)。
        4.胸鳍分枝鳍条10—12根(对8—9根)。
        5.沿背中线两侧各有一深绿色纵带(对无此纵带)。
        所以本种与 G.platypogonoides 实是两个不同的种,后者分布于苏门答腊和马来半岛。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