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ilu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鲇形目 |
科名 | Ariidae |
科中文名 | 海鲇科 |
学名 | Arius thalassinus (Rüppell, 1835) |
中文名 | 海鲇 |
引证 | Arius thalassinus 张春霖, 1960; Bagrus thalassinus Rüppell, 1835; |
俗名 | 赤鱼(广东、广西、福建); 青松(福建); |
形态描述 | 背鳍条Ⅰ-7;臀鳍条i-11一17;胸鳍条Ⅰ-9—13;腹鳍条i-5。鳃耙13—17。游离脊椎骨46—49。 体长为体高的3.8—4.9倍;为头长的3.6—3.9倍,为尾柄长的6.6—8.1倍,为前背长的2.5—2.9倍。头长为吻长的2.4—3.7倍,为眼径的4.5—6.2倍,为眼间距的1. 6—2倍,为头宽的1.2—1.4倍,为口裂宽的1.9—2.1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2倍。 体延长,后部侧扁。头宽大,略纵扁,上枕骨棘呈三角形,中间有棱,后端与项背骨相接。吻钝圆。口大,下位。口裂略呈弧形。颌和唇均发达,于口角处形成较厚的唇褶。上颌稍突出于下颌。上颌齿呈绒毛状。形成弓形齿带,下颌齿带中央有断裂。腭骨齿绒毛状,左右侧各3群,前2群并列而较小,内侧者似方形,外侧者较大似长方形;最后1群略呈长三角形。眼较小,略呈椭圆形。眼间隔宽且平。前后鼻孔相距很近,以膜状鼻瓣相隔,鼻瓣覆盖后鼻孔上,前鼻孔小于后鼻孔,均呈椭圆形。颌须较长,后端伸达胸鳍基部,外侧颏须较长于内侧颏须。鳃孔大,鳃盖膜与鳃峡相连。 背鳍骨质硬刺前缘粗糙几呈颗粒状,后缘具锯齿,位于胸鳍基后端的垂直上方。起点距吻端小于距脂鳍起点。脂鳍小,基部位于背鳍基后端至尾鳍基中央较后。臀鳍起点位于脂鳍起点略前,距尾鳍基远不及距胸鳍基后端。胸鳍硬刺前缘粗糙,后缘具锯齿,鳍条后端不达腹鳍。腹鳍距胸鳍基后端大于距臀鳍起点。肛门距臀鳍起点较距腹鳍基后端为远。尾鳍深分叉。上叶长于下叶。 活体背部蓝褐色,体侧色浅,腹部灰白色,各鳍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为暖水性底层鱼类,常年散居于水流缓慢的泥质底较深的海区。主要以虾、蟹和贝类等底栖动物为食,生殖期间几停食。每年3月(农历2月下旬)以后,暖流自南向北,北部湾和南海水温上升至19℃以上时,海鲇结成小群开始向近海作生殖洄游,形成一年一度的渔汛。生殖季节一般在5月,于水底平坦、风浪小的泥沙海区近岸、海湾及河口产卵。卵沉性,卵径11mm左右。雄鱼有将受精卵含在口中孵化的护卵习性。一般体长约300mm,大者可达900mm,体重约9kg。为广东、广西、海南、福建和台湾沿海的经济鱼类。用围网、底拖网、流刺网和延绳钓均可捕获。 |
分布信息 | 南海及东海南部;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 49尾;体长147—438mm;采自海南岛白马井、广东乌石、广西北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鲇形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