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mblyapistus macracanthus (Bleeker, 1852)   长棘钝顶鲉

字段 内容
目名 Scorpaeniformes
目中文名 鲉形目
科名 Aploactinidae
科中文名 绒皮鲉科
学名 Amblyapistus macracanthus (Bleeker, 1852)
中文名 长棘钝顶鲉
引证 Apistus macracanthus Bleeker.1852:Nat.Tijdschr.Ned.-Indie,3:267.; Amblyapistus macracanthus Day.1875:Fish.India,part 1:68;Li.1962:Fish.S.China Sea:872~873.Fig.
698;Jin.1985:Fish Fujiun Prov.,:475~476,Fig 692;Chen.1981:Quart.J.Taiwan Mus.,34(1.2):41,;
形态描述 测量标本10尾,采自台湾浅滩、海门、闸坡、汕尾。并依陈乐才(1981)标本,采自
台湾大溪及澎湖。
背鳍ⅩⅤ~ⅩⅥ-10~11;臀鳍Ⅲ-8~10;胸鳍11~12;腹鳍Ⅰ-5;尾鳍14。侧线黏液孔
22~25。鳃耙1~3+5。
体长为体高3~3.4倍;为体宽7~7.8倍;为头长3.4~3.8倍;为腹鳍起点至臀鳍3.5
倍。头长为吻长4.8~5.1倍;为眼径2.7~3.6倍;为眼间隔3~3.2倍;为眼后头长1.8倍;
为上颌长4.2倍;为尾柄长1.9倍;为尾柄高2.7倍;为背鳍第一鳍6.3倍、第二鳍棘0.7倍、第三鳍棘0.9倍、第四鳍棘1.3倍、第五至第六鳍棘1.9倍、第七至第十四鳍棘
2.1倍、最后鳍棘1.9倍、最长鳍条1.5倍;为臀鳍第一鳍棘6.3倍、第二鳍棘4.8倍、第
三鳍棘4.2倍、最长鳍条1.4倍;为胸鳍长0.8倍、鳍棘2.7倍;为胸鳍长1.5倍、鳍棘
2.4倍;为尾鳍长0.8倍。颜角前段81度,后段91度。
体中长,甚侧扁,较低,长椭圆形,背缘平弧形,腹缘浅凹弧形;躯干前半部稍高,
腹鳍基部处体最高,躯干短于尾长,为尾长3/5;尾部向后渐狭小,尾柄长为尾柄高1.4~1.6
倍。头较短小,甚侧扁,前缘陡直,背缘浅弧形,腹缘凹弧形。吻短,圆钝,吻长为眼
径0.7倍。鼻孔2个,靠近;前鼻孔距眼略近于距吻端;后鼻孔位于眼稍前。眼颇小,
圆形,中侧位,至吻端的距离约为眼后头长0.3倍。眼间隔狭而凸出,约等于眼径。口
小,亚端位,口裂前端与头下侧1/3处水平线齐平,口裂长约为头长1/5,呈35度斜裂,
下颌略突出,前端无明显向下骨突。上颌前端凹入。上颌骨伸达眼前部下方,后端略宽
截;唇薄。上下颌、犁骨及腭骨均具绒粒状细牙。舌短厚而圆,游离。鳃孔宽大,下端
伸达眼后部下方,上端具卷孔;第四鳃弓后无裂孔。鳃盖膜左右相连,跨越峡部,不与
峡部相连。鳃盖条7。鳃耙粒突状,鳃丝长不及眼径1/2。假鳃发达。
无鼻棘。眼前吻侧具1眶前骨,眼下方具第一和第二眶下骨,眼后方具第四眶下骨,
无第三和第五眶下骨。眶前骨颇大,外侧具1扁突,无棱棘;上缘具1骨突;下缘具4
突起。第一眶下骨颇狭长;第二眶下骨后缘较宽大,伸达前鳃盖骨前缘。眶下棱光滑无
棘。第四眶下骨短小,下端连于第二眶下骨。眶前骨具5辐射状感觉管,后枝经第一眶
下骨伸达第二眶下骨,向上穿过第四眶下骨。前鳃盖骨具5棘,辐射状排列,无副棘;
上棘较长大,向下渐小。鳃盖骨具2叉向棱,后端各具1棘。下鳃盖骨和间鳃盖骨无棘。
颅骨棱突低弱。侧筛骨光滑,无眼前棘。额骨光滑,眶上棱低平,无眼上棘和眼后棘;
无鼓棘;眼间具额棱1对,低平,无棘。顶骨光滑,具1顶棱,前端与额棱相连,后端
无棘。眼后至侧线前端具蝶耳棘突、翼耳棘突、后颞颥棘突和肩胛棘突各1个,均微小,
不明显。无肱棘。头部无明显凹洼。前鼻孔具1尖小皮瓣,头体其他部位无皮瓣。
体被细小圆鳞,平铺式埋入皮下。头下侧无鳞。各鳍一般无鳞。侧线斜直,侧线黏
液孔明显,上侧位,后部平直,行于尾柄中央,伸达尾鳍基底。
背鳍起点位于眼稍前上方;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2倍,其间无缺刻,后端伸达尾鳍
前半部;第一鳍棘短小,约为眼径1/2;第二至第五鳍棘高而尖突,基部间距较大,与
后部鳍棘间具1凹缺;第二鳍棘最长,为最长鳍条2.5倍;第七至第十四鳍棘较短,约
等长;最后鳍条鳍膜连于尾鳍基底。臀鳍起点位于背鳍最后鳍棘下方,与背鳍鳍条部约
等长,鳍棘短小;第一鳍棘最短;第二及第三鳍棘较长,约等长;鳍条伸达尾鳍前半部;
最后鳍条鳍膜连于尾柄。胸鳍椭圆形,下侧位,具1~2不分枝、7~11分枝、0~2不分枝
鳍条;第四至第六鳍条最长,约为头长0.6~0.7倍;后端伸达臀鳍前端上方。腹鳍短小,
胸位;鳍棘长约为第一鳍条3/4;第二鳍条最长,不伸达肛门,第五鳍条鳍膜连于体壁。
尾鳍长圆形,长为头长0.6~0.7倍,约等于体高。各鳍鳍条均不分枝。
体腔大;腹膜白色。肠较粗短,盘曲2次。胃长大,钝锥形。肝2叶,左肝较大。
幽门盲囊4。椎骨27。无鳔,外肌带宽大,肌肉部明显长于韧带部,后端具5短指状韧
带突起。
体褐色,有时散具黑色斑点。各鳍灰褐色,边缘常为白色。
生物学描述 暖水性海洋鱼类,小型,体长约9Omm。一般栖息于较深水域底层,常以沙蚕等海
底无脊椎动物为食;鳃腔上角具管状卷孔,用以减少鳃腔过急水流,俾便待食。卵生。
活动范围不大,无远距离洄游习性,数量少,一般为拖网所兼捕,无经济价值。为一刺
毒鱼类。
分布信息 中国分布
于南海。; 分布于印度洋和西太平洋中部,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
分类学讨论 本种的眶下骨减少至4块,第三和第五眶下骨消失;眶下骨下缘具4骨突,外侧具
扁突;眶下棱无棘;背鳍起点前移至眼稍前上方,鳍棘增多至15~16,前部5鳍棘分离,
鳍棘部长约为鳍条部2倍;颅骨具7棱和棘,鼻棘、眼前棘、眼上棘、眼后棘、额棘、
鼓棘、顶棘、颈棘、中筛棘和肱棘等10棘消失。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鲉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