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erciformes |
目中文名 | 鲈形目 |
科名 | Gobiidae |
科中文名 | 虾虎鱼科 |
学名 | Rhino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 |
中文名 | 子陵吻虾虎鱼 |
引证 | Gobius (Rhinogobius) hadropterus Wu(伍献文), 1931; Gobius giurinus Rutter, 1897; Ctenogobius giurinus Herre, 1933; Ctenogobius hadropterus Jordan and Snyder, 1901b; Ctenogobius cliffordpopei Hoffmann (nec Nichols, 1937); Rhinogobius giurinus Oshima, 1919; Chaenogobius giurinus Fowler, 1972; Rhinogobius hadropterus Oshima, 1926; Aboma tsinanensis Fowler, 1930b; Gobius hadropterus Nichols and Pope, 1927; Glossogobius giurinus Fu and Tchang(傅桐生,张春霖), 1933; Rhinogobius leavelli 单元勋等(nec Herre), 1962; Glossogobius giuris: 刘成汉(nec Hamilton), 1964; Ctenogobius lini Herre, 1934a; |
俗名 | 极乐吻虾虎鱼; 普栉虾虎鱼; 吻虾虎鱼; 栉虾虎鱼; 子陵栉虾虎鱼; |
形态描述 | 背鳍VI, I-8~9;臀鳍I-8~9;胸鳍20~21;腹鳍I-5;尾鳍2+18+4。纵列鳞27~30;横列鳞10~11;背鳍前鳞11~13。鳃耙2+6~7。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4.7~5.6倍,为头长的3.2~4.2倍。头长为吻长的2.9~3.2倍,为眼径的4.0~5.4倍,为眼间隔的7.9~8.5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2.0~2.5倍。 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稍侧扁;背缘浅弧形隆起,腹缘稍平直;尾柄颇长,其长大于体高。头中大,圆钝,前部宽而平扁,背部稍隆起,头宽大于头高。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B',CD,E,F)(图519)。颊部肌肉凸出,具2纵行感觉乳突线(b, d)(图519)。吻圆钝,颇长,吻长大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下缘具5~6条放射状感觉乳突线,向下延伸,但均不超越颊部的第一水平状(纵行)感觉乳突线(b)。眼间隔狭窄,稍小于眼径,内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近吻端;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两颌约等长。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小,尖锐,无犬齿,各2行,排列稀疏,呈带状,外行齿稍扩大;下颌内行齿亦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 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中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鳃盖骨后缘下方稍后处,鳃孔宽稍大于胸鳍基部的宽。前鳃盖骨后缘有3个感觉管孔(M', N,O')鳃盖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图519)。峡部宽,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栉鳞,头的吻部、颊部、鳃盖部无鳞。项部在背鳍中央前方具11~13枚背鳍前鳞,向前伸达眼间隔的后方,胸部、腹部及胸鳍基部均无鳞,腹部具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三至第四鳍棘最长,平放时,几乎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稍短,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二及第三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圆形,下侧位,鳍长约等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长圆形,膜盖发达,边缘深凹,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雄鱼腹鳍末端可伸达肛门,雌鱼腹鳍后缘距肛门较近,其距离小于腹鳍长 的1/2。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黄褐色,体侧有6~7个宽而不规则的黑色横斑,有时不明显。头部在眼前方有数条(5条)黑褐色蠕虫状条纹,颊部及鳃盖有5条斜向前下方的暗色细条纹。臀鳍、腹鳍和胸鳍黄色,胸鳍基底上端具1黑斑点。背鳍和尾鳍黄色或橘红色,具多条暗色点纹。 |
生物学描述 | 子陵吻虾虎鱼原属于河、海洄游鱼类,但亦可生活于水库以上的溪流及湖泊、野塘之中,适应成陆封性族群。幼鱼具浮游期。为淡水小型鱼类,栖息于江、河中下游、湖泊、水库及池沼的沿岸浅滩,或者在小沟的石砾间,有时也栖息于河口。喜在池、溪水清澈之湖、潭中生活,常散居于石缝或在石下挖穴。领域性强,会主动攻击入侵的鱼族。常在水底匍匐游动,伺机掠食,摄食小鱼、虾、水生昆虫、水生环节动物、浮游动物和藻类等,有同类残食现象。在钱塘江,每年春汛之际,水温22~28℃, 10~25mm幼鱼成群溯水而上,推测是一种索饵活动。初期个体嫩小,淡黄色,大小均匀;后期个体大,体色较暗黑,大小不等。 繁殖期4~6月,而以6月为盛期,体长25~28mm以上的1龄鱼都可达性成熟,产卵群体以体长44~52mm,体重1.4~2.5g的2龄鱼为主,其绝对繁殖力为810~900粒。 还有少量体长58~63mm、体重4.2~6.8g的3龄鱼,其绝对繁殖力为1200~2200粒。80mm以上的4龄鱼很少见。产卵场底质为砂砾,水深1~3m不等,产卵活动多发生于早上。产卵前,雄鱼用胸鳍和腹鳍在砂砾上进行清扫,清理出一个直径10~15cm的圆形产卵窝。产卵窝十分洁净,在水面上可清晰辨认。产卵时,雄、雌鱼绕着产卵窝追逐。在追逐过程中排出卵子和精子。受精卵沉落于产卵窝中及其附近。卵橙黄色,透明,直径0.5~0.6mm,具黏性。以黏丝附着在石砾或其他硬物上进行孵化。孵化后可直接在淡水中成长,亦有顺流到海中生长的,2~3个月后再溯河进入淡水。 每年6~9月,幼鱼结群沿钱塘江上溯,在严子陵钓鱼台附近形成鱼汛,故得名。渔民用布网、推网和拖虾网等渔具进行捕捞。鱼汛初期所得渔获物个体全长为13~16mm,每千克1万~1.2万尾鱼。钱塘江年产量曾达10~15 t,干品称为“子陵鱼干”,为名产。在湖北、安徽、江西都有一定产量,尤以江西庐山产量较大,干制品称为“庐山石鱼”。肉嫩味美,可鲜食,或者制成淡干品,具有较大经济价值。体长80~120mm,大者可达130mm。 子陵吻虾虎鱼为肉食性鱼类,在池塘中会大量吞食鱼苗,成为有害的小杂鱼。在培育鱼种时应予以注意,如发现要及时清除。凡历年生长过此鱼的鱼种池,在投放鱼苗前必须进行药物清塘,将子陵吻虾虎鱼杀灭。 |
分布信息 | 分布于除西北地区以外的各大江河水系,海南及台湾均有分布; 日本,朝鲜半岛也有分布。; |
标本信息 | 标本1092尾(测量标本41尾);体长28~114mm。采自辽宁:开源,抚顺,辽阳,海城,台安,小陵河,彰武,盘山,新金,建平,凌源,绥中。上海:崇明。山东:济南,平阴。江苏:南京,镇江,扬中,常州,无锡太湖,苏州,昆山,阳澄湖,淮阴,洪泽湖,扬州,江都,泰州,靖江,如东。安徽:巢县,贵池。浙江:宁波,奉化,丽水,武义,杭州。江西:南昌,九江庐山,贵溪,弋阳,上饶,余江,吉安(赣江水系),樟树,波阳湖。福建:闵候,仙游,水口,建瓯,南平,崇安,上杭,长汀,樟州,白沙,洋口,厦门集美。台湾:日月潭,明潭水库。河南:南阳,宜阳(洛河水系),内乡(汉水水系),唐河。湖北:武昌,梁子湖,崇阳(清山河水库),枝城,宜都,长阳,恩施。湖南:长沙,沅江,吉首,麻阳,龙山,桑植,岳阳,南县,沪溪,桃源,沅陵,洞庭湖。广东:连县,清远,三水,阳山,新丰,连平,肇庆,和平,广州,阳江,阳春。海南:海口,陵水,万宁,松涛水库,琼中,通什,乐东,昌江,金沙。广西:南宁,桂林,桂平,合浦,钦州,浦北,贵县,融水,都安,东兴,崇左,宁明,龙州,荔浦,阳朔,柳江,博白,玉林。四川:重庆木洞,北碚,乐山,峨眉山。陕西:汉中,石泉,会阳,长安(渭河水系),洋县(汉水水系)。甘肃:刘家峡。贵州:遵义,榕江,沿河,开阳(清水江水系),荔波,威宁,松桃,江口(锦江水系),凯里,贵阳,花溪河。云南:昆明滇池,云县,保山(怒江水系),勐腊,景洪,河口。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