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hinogobius duospilus (Herre, 1935)   溪吻虾虎鱼

字段 内容
目名 Perciformes
目中文名 鲈形目
科名 Gobiidae
科中文名 虾虎鱼科
学名 Rhinogobius duospilus (Herre, 1935)
中文名 溪吻虾虎鱼
引证 Ctenogobius whitley Herre, 1936a; Ctenogobius wui Liu(刘建康), 1940; Rhinogobius duospilus 伍汉霖, 2000; Ctenogobius duospilus Herre, 1935b; Ctenogobius davidi 伍汉霖(nec Sauvage and Dabry), 1985;
俗名 伍氏栉虾虎鱼; 溪栉虾虎鱼;
形态描述 背鳍VI,I-8;臀鳍I-7~8;胸鳍16~17;腹鳍I-5;尾鳍17~18。纵列鳞28~29;横列鳞8~9;背鳍前鳞11~13。鳃耙3+7~8。
体长为体高的4.9~5.6倍,为头长的3.0~3.7倍。头长为吻长的2.4~3.1倍,为眼径的4.0~5.5倍,为眼间隔的4.5~6.0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8~2.2倍。
体延长,前部近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隆起,腹缘稍平直;尾柄较长,其长大于体高。头中大,稍平扁,头宽等于或稍大于头高。头部具5个感觉管孔。颊部稍凸出,具3纵行感觉乳突线(b,c,d )。吻短而圆钝,吻长为眼径的1.2~1.8倍。眼中大,背侧位,位于头的前半部,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下缘无放射状感觉乳突线,仅具1由眼后下方斜向前方的感觉乳突线(a)。眼间隔狭窄,稍内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于吻背前方近上唇处;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紧位于眼前方。口中大,前位,斜裂。两颌几乎等长,口闭时上颌微突;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小,尖锐,无犬齿,多行,排列稀疏,呈带状,外行齿稍扩大;下颌内行齿亦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浅弧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鳃盖骨后缘下方稍后处,其宽大于胸鳍基部宽。前鳃盖骨后缘有3个感觉管孔,鳃盖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峡部宽,其宽大于吻长。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弱栉鳞,头的吻部、颊部、鳃盖部无鳞。背鳍中央前方具10余枚小鳞,向前仅伸达项部后半部的1/2或1/3处,胸部无鳞,腹部被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高,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二、第三鳍棘最长,其余各鳍棘向后渐短,平放时,伸达第二背鳍起点;第二背鳍略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后部鳍条稍短,中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稍大于头长的1/2,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或第二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大,圆形,下侧位,鳍长约等于吻后头长,后缘不伸达肛门上方。腹鳍略短于胸鳍,长圆形,膜盖发达,边缘弧形凹入,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尾鳍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灰褐色,腹部浅色,体侧有6个暗色斑块,列成1纵行,最后面的斑块在尾鳍基底中部;头部在吻端经眼至鳃盖后上方有1暗色纵纹;颊部有3条斜向后下方的暗色条纹,伸达前鳃盖骨下方;头部腹面鳃盖膜密布浅色的小圆点,第一背鳍灰色,前部的第一至第三鳍棘的鳍膜上有1个大黑斑;第一背鳍、尾鳍、胸鳍、腹鳍呈灰黑色;胸鳍基部上、下方有2个小黑斑;臀鳍黑色,边缘浅色。
生物学描述 溪吻虾虎鱼为暖水性小型底层鱼类,栖息于南方各淡水河川中。无食用价值。个体小,体长为40~60mm。
分布信息 分布于珠江、闽江水系及海南各河溪。为中国特有种(endemic to China)。;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198尾;体长24~55mm。采自江西:宜春。福建:上杭,崇安。广东:龙川,河源,博罗,始兴,连县,丛化,阳春,阳江,信宜,罗定。广西:荔浦,桂林,金秀,浦北,龙胜,龙州,融水,都安,巴马,修仁,梧州。海南:琼中,保亭。云南:元江,西双版纳,勐腊。香港:大屿山,东涌。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