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usigobius maximus (Randall, 2001)   巨纺锤虾虎鱼

字段 内容
目名 Perciformes
目中文名 鲈形目
科名 Gobiidae
科中文名 虾虎鱼科
学名 Fusigobius maximus (Randall, 2001)
中文名 巨纺锤虾虎鱼
引证 Coryphopterus maximus Randall, 2001; Fusigobius sp.2 明仁等, 1993; Fusigobius maximus Akihito et al., 2002;
形态描述 背鳍VI,I-9;臀鳍I-8;胸鳍18~19;腹鳍I-5;尾鳍2+18~19+3。纵列鳞25~26;横列鳞7;背鳍前鳞0。椎骨26枚。
体长为体高的4.1~4.2倍,为头长的3.6~3.7倍。头长为吻长的3.0~3.3倍,为眼径的3.4~3.6倍,为眼间隔的6.1~6.8倍。尾柄长为尾柄高的1.7~1.8倍。
体延长,略透明,前部亚圆筒形,后部侧扁;背缘浅弧形,腹缘稍平直;尾柄稍长,其长略大于体高。头中大,较圆钝,前部略平扁,背部稍隆起。头部具6个感觉管孔(B',C, D, E, F, G)(图450)。颊部凸出,颊部中央及口角处各有1条短的水平状(纵向)感觉乳突线。吻圆钝,突出,颇长,高陡,吻长稍大于眼径。眼中大,背侧位,眼上缘突出于头部背缘。眼间隔狭窄,稍内凹。鼻孔每侧2个,分离,相互接近:前鼻孔具1短管,位于吻部中央;后鼻孔小,圆形,边缘隆起,位于眼前方,距离眼稍远。口小,前位,斜裂。下颌稍长于上颌,略突出。上颌骨后端伸达眼前缘下方。上、下颌齿细小,尖锐,无犬齿,多行,排列呈带状,外行齿均扩大;下领内行齿亦扩大。犁骨、腭骨及舌上均无齿。唇略厚,发达。舌游离,前端圆形。鳃孔大,侧位,向头部腹面延伸,止于前鳃盖骨后缘下方稍后处。鳃盖上方具3个感觉管孔(H', K', L'),前鳃盖骨后缘具3个感觉管孔(M', N, O')(图450)。峡部狭窄,鳃盖膜与峡部相连。鳃盖条5根。具假鳃。
鳃耙短小。
体被中大栉鳞,头的吻部、项部、颊部与鳃盖部均裸露无鳞。胸部及腹部被小圆鳞。无侧线。
背鳍2个,分离;第一背鳍低,基部短,起点位于胸鳍基部后上方,鳍棘柔软,第一、第二鳍棘最长,但不呈丝状延长,其长小于吻后头长,其余各鳍棘依次减短,平放时,几乎伸达第二背鳍的起点;第二背鳍高于第一背鳍,基部较长,前部鳍条略短,中部及后部鳍条较长,最长的鳍条大于吻后头长,平放时,几乎伸达尾鳍基。臀鳍与第二背鳍相对,同形,其起点位于第二背鳍第一鳍条的下方,后部鳍条较长,平放时,不伸达尾鳍基。胸鳍宽圆而长,下侧位,鳍长稍小于头长,后缘伸越肛门上方,不伸达臀鳍起点。腹鳍略短于胸鳍,圆形,后缘不伸达臀鳍起点处,左、右腹鳍愈合成一吸盘,愈合膜浅薄,不发达。尾鳍呈长圆形,短于头长。肛门与第二背鳍起点相对。雄鱼生殖乳突细长而尖,雌鱼生殖乳突短钝。
液浸标本的头、体呈浅棕色,头部及体侧散具许多黑色小点。尾柄中央下方无横长小斑;尾鳍基部中央有一横长形暗斑,小于眼径。体背侧近第一背鳍基部处具一大一小共2个黑斑。第二背鳍和尾鳍各具10余个和瞳孔等大的小黑斑。胸鳍基部上、下方各具1个小黑斑。颊部有2条垂直黑色横带。
生物学描述 巨纺锤虾虎鱼为暖水性近岸底层小型鱼类,生活于珊瑚丛区的砂底。食肉性,摄食底栖无脊椎动物。稀有,无食用价值,可供观赏。体长50~60mm,大者可达75mm。
分布信息 日本南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及红海海域; 分布于台湾;
分类学讨论 [巨纺锤虾虎鱼由Akihito等(2002)报道分布于台湾。我们未采到巨纺锤虾虎鱼的标本,以上描述依日本宫内厅生物学御研究所的标本及摘自文献(Randall, 2001; Akihito et al., 1993, 2000a, 2002)]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鲈形目(五) 虾虎鱼亚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