Ophichthus fasciatus (Chu, Wu et Jin , 1981)   横带蛇鳗

字段 内容
目名 Anguilliformes
目中文名 鳗鲡目
科名 Ophichthyidae
科中文名 蛇鳗科
学名 Ophichthus fasciatus (Chu, Wu et Jin , 1981)
中文名 横带蛇鳗
引证 Ophichthus fasciatus McCosker, 2005; Microdonophis fasciatus Chu, Wu et Jin, 1981;
形态描述 体长为体高的26.9-33.7 (30.7) 倍,为体宽的30.4-36.9 (34.6) 倍,为肛前躯干长的1.9-2.0 (2.0)倍,为背鳍前距的8.3-8.7 (8.4) 倍,为胸鳍长的38.8-45.8 (42.3) 倍。头长为吻长的4.5-5.6 (5.1) 倍,为眼径的9.1-13.1 (10.9) 倍,为眼间隔的5.1-5.6 (5.5) 倍。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2-1.3 (1.2) 倍。
体细长,躯干部呈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头中等大,尖锥形。吻尖而突。眼中等大,圆形。眼间隔宽阔,稍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呈短管状,位于吻端的侧腹缘,接近上唇的边缘;后鼻孔具宽长的皮瓣,呈斜形的大裂孔,位于眼前缘下方、上唇边缘的内侧。口中等大,口裂向后达眼的后下方。上颌长于下颌。齿锥形;上下颌齿各1行,前方的齿较大;前额骨齿6个,平行排列成2行,与犁骨齿不相连续;犁骨齿在前方偶有2-3个齿排列成2行的,后方合为1纵行。上下唇边缘无唇须,但有较密集的细小突起。舌附于口底。鳃孔较大,呈裂缝状。肛门位于身体的中部或中部稍后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头部粘液孔发达。
背鳍起点在鳃孔的上方。臀鳍起点紧位于肛门后方。背、臀鳍发达,止于尾端的稍前方,不相连续。胸鳍发达,胸鳍长为鳃孔宽度的2倍以上,稍长于口裂,后缘圆形。无尾鳍,尾端尖秃。
液浸标本头的背部灰黑色,体背部深棕色,腹侧浅棕色,腹部淡白色。体侧具有20余条宽窄不一的灰黑色云斑状横带。背鳍浅灰色,边缘黑色,鳍膜上有20余条灰黑色的横带,与体侧横带相连续;背鳍起点处有一长度约为吻长2倍的黑色大横斑。臀鳍浅灰色,边缘隐具10余条灰色横带。胸鳍深黑色。
分布信息 为我国特有种,现知仅分布于台湾海峡。;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6尾,体长630-915mm;采自福建平潭、广东汕尾。
分类学讨论 该种曾被放在小齿蛇鳗属Microdonophis (朱元鼎等, 1981, 1984)。McCosker (2005) 在Fishbase中提供的最新信息,认为小齿蛇鳗是蛇鳗属Ophichthus的同物异名。我们采纳McCosker的意见,将原学名Microdonophis fasciatus Chu, Wu et Jin改为Ophichthus fasciatus (Chu, Wu et Jin)。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