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gui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鳗鲡目 |
科名 | Ophichthyidae |
科中文名 | 蛇鳗科 |
学名 | Ophichthus apicalis (Bennett, 1830) |
中文名 | 尖吻蛇鳗 |
引证 | Ophisuhus apicalis Bennett, 1830; Ophichthys apicalis Chen, 1929; Ophichthus apicalis Kuang et al., 1986; |
形态描述 | 体长为体高的30.1-41.2 (33.9) 倍,为体宽的35.2-43.7 (37.8) 倍,为肛前躯干长的2.6-2.8 (2.7)倍,为背鳍前距的7.5-8.6 (7.9) 倍,为胸鳍长的24.4-30.5 (26.7) 倍。头长为吻长的5.3-7.1 (6.0) 倍,为眼径的12.3-16.8 (14.4) 倍,为眼间隔的6.4-8.4 (7.1) 倍。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1-1.4 (1.3) 倍。 体延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稍侧扁。头中等大,钝锥形。吻短而钝。眼小,圆形。眼间隔较宽,稍隆起。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短管状,位于吻端的侧腹缘,接近上唇的边缘;后鼻孔具皮瓣,呈斜形裂孔状,位于眼前部下方上唇边缘的内侧。口大,端位,口裂向后达眼后缘的下方。上颌长于下颌。齿细小,尖锐,锥状;上下颌齿各一行;前额骨齿5-6个,略呈“人”字形排列;犁骨齿前方呈不规则的2行,后方变为1行。上唇边缘无唇须。舌附于口底。鳃孔中等大,裂缝状。肛门位于身体前部1/3处的稍后方。 体无鳞,皮肤光滑。头部感觉孔和侧线孔不明显。 背鳍起点在胸鳍中部的上方,但个体间略有差异。臀鳍起点紧挨肛门后方。背、臀鳍较低,在近尾端处不升高,止于尾端的稍前方,不相连续。胸鳍发达,扇形,长约为头长的1/5-1/3。无尾鳍,尾端尖秃。 液浸标本体背侧黄褐色,腹侧淡黄色,腹面淡白色。背鳍和臀鳍边缘灰黑色。胸鳍淡灰色。 |
生物学描述 | 喜穴居于沙泥底质的低潮区,涨潮时游到沙泥上面,以尾端钻挖滩涂,摄食蛏、蛤及其它底栖动物,可对蛏、蛤等养殖业造成危害。可在退潮时将茶籽饼(捣碎)撤于海涂,逼使其由穴中钻出,然后捕捉。供食用,但骨刺较硬。 |
分布信息 | 国外分布于印度洋非洲东南岸,东至菲律宾,北至中国,南至印度尼西亚。为近岸暖水性底层鱼类。; 中国产于东海和南海;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5尾,体长514-715mm;采自东海、南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