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raenesox cinereus (Forskål, 1775)   海鳗

字段 内容
目名 Anguilliformes
目中文名 鳗鲡目
科名 Muraenesocidae
科中文名 海鳗科
学名 Muraenesox cinereus (Forskål, 1775)
中文名 海鳗
引证 Conger angustidens Richardson, 1848; Congres tricuspidata Richardson, 1844; Muraena cinerea Forskål, 1775; Muraenesox tricuspidata McClelland, 1844; Muraenesox cinereus Günther, 1870; Muraenesox arabicus Fowler, 1929;
俗名 Conger pike; Hamo(日本); ilver conger eel(东南亚); Pike eel, Silver eel(澳大利亚); Putyekanila(马来西亚); Silver conger(南非); Silver pike eel(新西兰); 赤鳗(福建); 勾鱼(辽宁、河北); 海鳗(浙江、江苏); 海鳗鲡; 虎鳗; 黄鳗; 灰海鳗; 即勾; 狼牙(山东); 狼牙鳝; 麻鱼(广东); 鳗鱼; 鱼麻鱼(台湾);
形态描述 体长为体高的15.5-24.8倍(鳃孔处)和18-23.8倍(肛门处),为头长的6.39-7.43倍。头长为吻长的3.67-3.97倍,为眼径的8.25-11.73倍,为眼间距的6.69-10.0倍。尾部长为头与躯干合长的1.47-1.71倍。
体延长,躯干部近呈圆柱状,尾部较侧扁。体较高。头细长,呈锥状。吻长而尖,尖端圆扁膨大,其后有一凹刻。眼呈长椭圆形。眼间隔微凸。鼻孔每侧2个;前鼻孔位于吻前部1/3处吻端凹刻的稍后方,具一短管;后鼻孔位于吻侧后1/3处,不具短管。口大,呈水平状,口裂后伸到眼后下方。上颌较下颌略突出。上下颌齿均为3行,上颌齿以中间1行较大,侧扁,略呈三角形,内外侧者细小,近锥状。内侧的1行排列不规则,在中后部往往形成不规则的2-3行,腭骨部外方周围具一行5-10个大形犬齿,中部无齿,与两颌齿及犁骨齿之间有一段无齿区。犁骨齿3行,中间1行最大,均呈三角形。下颌前方外行齿细小,不向外倾斜,内行具4-7个大形犬齿。鳃孔宽大。肛门位于体1/2前方的腹面。
体无鳞,皮肤光滑。侧线孔明显,侧线孔140-153个,肛门前侧线孔40-44个。侧线管为开放式管型,其胶质侧线小管并不完整,呈半壁开放,相连的小管依靠皮肤覆盖,不形成完整侧线管(图170 B)。鳔管位于鳔左侧位,距鳔前端较近,鳔长为鳔管前长4.6-9.8倍(图170 C)。
背、臀鳍发达,后部均与尾鳍连续。背鳍始点在胸鳍起点稍前方。臀鳍始点在肛门的紧后方。胸鳍位于体侧中部、鳃孔的紧后方。
体侧背方银灰色或褐色,体侧下方及腹部近乳白色,背、尾鳍边缘黑色,胸鳍无色。
骨骼特征 骨骼特征(张其永,1957):前上颌与中筛骨及犁骨愈合而成为一块前上颌筛犁骨。侧筛骨还是软骨,没有骨质化。左、右额骨愈合而成为单块的骨骼。没有基蝶骨、后耳骨、眶上骨及眶下骨。眶蝶骨成对,但其前端已合并成为一缩小的棒形骨骼。关节骨和隅骨愈合而成为关节隅骨。腭骨和翼骨愈合而成为腭翼骨。
生物学描述 海鳗为凶猛的底层鱼类,游泳迅速,常栖息在水深50-80m底质为沙泥或岩礁的海区。肉食性,以虾、蟹、鱼类、乌贼、章鱼等为食,摄食强度在7-9月份较高,食物组成随鱼体体长增加而有不同,虾蟹类所占的比例随体长的增加而逐渐减少,反之头足类则增加。怀卵量18万至120万粒,卵球形,卵径1.64-1.70mm。雌鱼的成熟个体比雄鱼的大。仔、稚鱼的发育过程中有显著变态,变态期在8-10月间,水温20℃左右,经15天变态完毕。日本海区的生殖鱼群的胴长,雌鱼一般在400mm,雄鱼在300mm左右,首次性成熟个体雌鱼约300mm,雄鱼210mm。中国东海一般渔获物的胴长为350-430mm,体重约1000g,大者约610mm以上。
据资料统计,海鳗洄游可能分2个群体,第一群体主要是做南北洄游,自台湾北部海域直达东海北部、济州岛西部海域,春季北上,秋季南下,约在2-3月在黑山列岛到东引岛处越冬。第二群体是在济州岛西南方海域越冬的鱼群,5-6月间进入海州湾,10月以后南下至济州岛西南方的越冬海域和第一群混合。
在渔业方面,海南岛西部渔场10月至次年2月为渔期,福建省牛山、东引一带则在9月至次年3月,而浙江省嵊山、花鸟山渔场在11月至次年1月。主要为群众性渔业生产,捕鱼工具有延绳钩、风帆船拖网、机轮底曳网等。
海鳗为中国重要海产鱼类,1962年以前中国产量波动在2万至4万吨之间,占海洋鱼类总产量的3.20%,仅次于小黄鱼、大黄鱼、带鱼而列第四位。近年来,产量波动在20-25万吨之间,如2000年为22.05万吨,2001年为24.39万吨,2002年为25.76万吨。日本在东、黄海捕捞量,1954年15934吨,1955年为22848吨;近年来波动在2000-3000余吨之间:2000年为2400吨,2001年为2738吨,2002年为2843吨。
海鳗肉细嫩鲜美,含脂量高,为上等食用鱼类,干制的海鳗鳔可作鱼肚。除鲜销外,还可制罐头或加工成鳗鱼鲞,畅销国内外市场。海鳗鳔、脑、卵巢、血、卵籽可入药,对胃病、风湿病等有疗效作用。
由于捕捞强度过大,生态环境失衡(渔业水域环境污染、拖网、有害渔具等)等影响,出现了单产下降,资源种群变化,使南海包括海鳗为首的15种经济鱼类1992-1993年的总渔获率较1962年下降为35%。为此,渤海 (1988)、黄海 (1995) 和南海 (1999) 相继制订了休渔制度,伏季休渔是为保护我国海洋渔业资源而规定的每年在一定海域、一定作业时间,某些捕捞作业不得进行生产,休渔时间一般正处于每年的三伏季节。
分布信息 国外分布西起红海,东到印度尼西亚,北到日本的沿岸。; 广泛分布于中国各海区;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35尾,体长145-758mm;采自山东蓬莱、烟台、青岛,浙江沈家门、墩头、蚂蚁岛、黄沙湾,福建厦门,广东甲子、汕尾、珠海唐家湾、广海、阳江闸波,广西北海,海南白马开、干冲、三亚。
文献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