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Anguilliformes |
目中文名 | 鳗鲡目 |
科名 | Anguillidae |
科中文名 | 鳗鲡科 |
学名 |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
中文名 | 鳗鲡 |
引证 | Anguilla japonica Temminck et Schlegel, 1846; Anguilla breviceps Chu et Jin, 1984; Anguilla sinensis McClelland, 1844; Muraena pekinensis Basilewsky, 1855; Anguilla nigricans Chu et Wu, 1984; Anguilla elphinstonei Sykes, 1841; |
俗名 | Freshwater eel; 日本鳗鲡; |
形态描述 | 体长为体高的14.9-16.8倍,为头长的8.1-8.8倍,为体宽的20.3-25.3倍,为肛前躯干长的2.3-2.6倍,为背鳍前距的2.9-3.5倍,为胸鳍长的17.7-30.8倍。头长为吻长的4.9-5.7倍,为眼径的11.0-11.9倍,为眼间隔的5.4-8.4倍。口裂长为口裂宽的1.0-1.2倍。 体延长,躯干部圆柱形,尾部侧扁。头中等大,尖锥形。吻短而钝。眼较小,卵圆形。眼间隔宽阔,略显平坦。鼻孔每侧2个,前后鼻孔分离;前鼻接近上唇前缘,呈短管状,两侧鼻孔分开较远;后鼻孔位于眼正前方,裂缝状;前后鼻孔之间的距离略小于两前鼻孔间的距离。口大,端位;口裂微向后下方倾斜,后伸达眼后缘的下方;下颌稍长于上颌。齿细小,尖锐,排列成带状;上下颌齿带前方稍宽,具齿4-5行,向后渐减少至2-3行;犁骨齿带前方宽阔,具齿5-6行,向后渐减少至2-3行,呈细锥状向后延伸,后端几伸达上颌齿带后端相对的位置。唇发达。舌游离,基部附于口底。鳃孔中等大,侧位,位于胸鳍上角稍后的下方,呈纵垂直裂缝状。肛门明显位于体中部的前方。 体表被细长小鳞,5-6枚小鳞相互垂直交叉排列,呈席纹状,埋于皮下,常为厚厚的皮肤粘液所覆盖。侧线孔明显,起始于胸鳍前上方的头部后缘,平直向后延伸至尾端。 背鳍起点明显在肛门远前上方,其起点至鳃孔的距离约为起点至肛门距离的1.7-2.2倍。臀鳍起点与背鳍起点的距离小于头长。背、臀鳍较发达,与尾端相连续。胸鳍较发达,外缘近圆形,长略大于口裂的长度。尾鳍后缘钝尖。 液浸标本身体的背侧浅棕灰色,腹下侧淡黄色。背、臀鳍在尾部相连处的边缘呈暗黑色,胸鳍浅黄或淡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为溯河洄游性鱼类,洄游进入淡水河流以后,栖居于江河、湖泊、水库等水体,常隐居在近岸洞穴中,喜暗怕光,昼伏夜出,有时还可以上到陆地,经潮湿处移到附近其它水体。5-8年达成体,成鱼降海繁殖,性腺在向产卵场洄游过程中逐渐成熟,但目前对鳗鲡产卵场的具体位置了解得仍不十分清楚。孵化后的幼鱼需经变态发育成为幼鳗,并逐渐向河口游动。为肉食性鱼类,常以小鱼、虾、蟹、田螺、蛏、蚬、沙蚕等水生生物为食。 日本鳗鲡肉质细嫩,营养丰富,为重要的名贵食用鱼种之一,中国沿海地区人工大量养殖,养殖产品除供国内市场需求外,还是重要的出口产品,为国家赚取了大量外汇。 |
分布信息 | 中国沿海地区都有分布,从黑龙江到珠江的各大河流及其支流中均有捕获的报道。随着中国水利和水电建设的发展,在原分布区内已建水坝的上游河段该鱼多已基本消失; 国外分布于朝鲜,日本等地。; |
标本信息 | 测量标本19尾,体长20.6-64.8mm;采自辽宁,吉林延边汪清县、鸭绿江,福建福州、厦门、集美、南平、宁德、龙海码头,浙江临海、平阳铺,广东隆平,广西的百色(龙江)等地。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硬骨鱼纲 鳗鲡目 背棘鱼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