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mpetra reissneri Dybowski, 1869   雷氏七鳃鳗

字段 内容
目名 Petromyzoniformes
目中文名 七鳃鳗目
科名 Petromyzonidae
科中文名 七鳃鳗科
学名 Lampetra reissneri Dybowski, 1869
中文名 雷氏七鳃鳗
引证 Lampetra ressineri 李思忠, 1954; Lampetra reissneri Miyadi, 1940; Lampetra ressineri 任慕莲, 1981; Petromyzon reissneri Dybowski, 1869; Lampetra ressineri 牟秀林, 1987;
形态描述         体呈鳗形,前部圆筒状,后部侧扁;尾部较短,肛门位于体后部。全长为体高的20倍(1尾雌鳗腹腔充满卵子,为12.5倍),为头长的4.6-5.3倍。头长,圆筒形;头长为吻长的3.2-3.3倍。眼透明,不为厚皮膜所覆盖。鼻孔单个,位于眼前背方中央,边缘隆起呈环状,其后方有1个长椭圆形浅色斑,为顶眼区,有感光作用。口漏斗腹位,呈圆形吸盘状,边缘环围着穗状突起,每一突起呈片状,末端分枝。无上下颌。口盘内角质齿浅黄色,上唇板两端各具一齿;内侧齿3对,通常具2齿尖,生殖季节较钝,非生殖季节尖锐。无外侧齿;下侧齿发育较差,未角质化,刚完成变态期的成体缺如;上侧齿2-3列,里大外小;下唇板齿6枚,弧形排列,两端齿双峰形不显著。前舌齿梳状,中间和两端齿大,呈“山”字形。鳃囊每侧7个,每囊具一短外鳃管,各开孔于外。鳃孔每侧7个,位于眼后。头部侧线管孔分化不明显。
        体表裸露无鳞。无偶鳍。背鳍2个,呈两个山峰状相互连结;第一背鳍较低,弧形突出;第二背鳍高而长,后端以低皮褶与尾鳍相连。尾鳍矛状。腹面尾鳍前端正中有一低平皮褶前延至肛门后缘,近肛门处皮褶稍扩大。肛门后方具一稍圆突的尿殖乳突,生殖季节雄鱼的尿殖乳突露于体外,肛门和尿殖乳突两侧皮肤隆起。
        体背部暗褐色,腹部白色。
生物学描述         终生栖息在淡水溪流或沟渠中。成体小于幼体,幼体长可达188 mm,最长达230 mm,成体通常长120-180 mm,有时可达220 mm。幼体长达160 mm时进入变态期,变态后消化器官萎缩,肠部分被组织所填充,不吃也不长。无寄生营养期,直接进入繁殖期。
分布信息 我国乌苏里江、牡丹江、松花江、黑龙江干流及兴凯湖、辽宁太子河; 朝鲜北部,日本北部及前苏联远东地区。;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2尾;全长122-174 mm;采自辽宁太子河支流。
文献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