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Squaliformes |
目中文名 | 角鲨目 |
科名 | Squalidae |
科中文名 | 角鲨科 |
学名 | Squaliolus aliae Teng, 1959 |
中文名 | 阿里小角鲨 |
引证 | Squaliolus laticaudus 陈哲聪、庄守正, 1933; Squaliolus alie Teng(邓火土), 1959; |
形态描述 | 体细长,亚纺锤形,稍侧扁,尾鳍短,帚形。吻长而尖;口前吻长几等于口至胸鳍起点距。头长,约为全长的1/3强。眼间隔圆凸,眼大,侧位;眼径为吻长之半。鼻孔 大,稍大于鼻间隔,距吻端较距眼前缘为近,前鼻瓣具一尖突起,鼻后缘有1窄的游离皮膜,外侧有1条向前的短而浅的沟,内侧亦有1条向后的长沟。口平横,上颌唇缘有2个乳突。口角的唇厚而肉质。口角沟斜向后延伸,长达至第一鳃孔间距的62.5%。口宽小于吻长。喷水孔大,半月形,位眼上缘后方,距眼等于眼径距。鳃孔狭小,位于胸鳍起点前方。齿上下颌异型,侧扁,边缘光滑;上颌齿细长而尖,正中齿直立,两侧齿各11枚,尖端稍斜向口角。1行在使用。下颌齿较大,每侧10齿,齿头外斜,外缘深凹,1行在使用。盾鳞小而平扁,顶部截形凹入,围以四角形嵴缘,排列稀疏,大小不 背鳍2个,第一背鳍短小,起点至胸鳍后缘约等于眼径距,鳍高为鳍基底长的1/2,上角广圆,后角尖突,下缘直,棘很短,末端露出,棘长约为鳍高的1/3。第二背鳍长而低,无棘;基底长为第一背鳍基底长的2.1倍,为第二背鳍高的6.4倍,起点距胸鳍后端距等于至尾端距;下角尖突,其后端位于自第二背鳍基后端至尾鳍上叶起点的中央。尾鳍宽短,帚形,尾椎轴低平,上叶颇发达,背缘弧形,长大于下叶,后缘截形,下叶后缘凹入,有一缺刻,尾柄腹面平,高小于宽,横剖面五角形。腹鳍短而低,外角和里角钝尖。胸鳍宽大,外角圆,里角钝圆,后缘截形。 体背暗褐色,第一背鳍前部褐色,后部白色;第二背鳍白色。胸鳍基部黑色,外缘有一黑斑,其他部分白色。腹鳍白色,基部黑色。尾鳍基部褐色,边缘白色。尾椎轴末端黑色。 侏儒型深水鲨,腹部密布发光器官,体侧则稀少。可能是鲨类中最小者,雄鱼全长48-219 mm;雌鱼全长91-204 mm。 |
分布信息 | 日本,菲律宾。; 分布于中国台湾东北海域,较罕见; |
分类学讨论 | 本种描述依据邓火土(1959, 1962)新种原始记录。据Compagno (1984)及陈哲聪等(1993)认为这是宽尾小角鲨S. laticaudu、的同物异名。但依据Sasaki和Uyeno(1987)的研究,他们测量了不同性别不同大小的标本,计宽尾小角鲨12尾和阿里小角鲨35尾,证明是两个不同的种;主要区别为本种眼小,眼径为吻长的43%-66%(常见为50%全长小于120 mm,则超过60%),眼径为眼间隔的46%-70%(绝大多数少于60%);眼眶上缘弧形;上颌唇缘有1对小乳突。宽尾小角鲨眼大,眼径为吻长的61%-82%,为眼间隔的73%-86%;眼眶上缘近直,上颌唇缘无乳突。邓火土定新种时,以其夫人名命名S. alie,应为S. aliae,故现用此名。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