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phyrna lewini (Griffith et Smith, 1834)   路氏双髻鲨

字段 内容
目名 Carcharhiniformes
目中文名 真鲨目
科名 Sphyrnidae
科中文名 双髻鲨科
学名 Sphyrna lewini (Griffith et Smith, 1834)
中文名 路氏双髻鲨
引证 Sphyrna zygaena (not Linnaeus): Fang et Wang(方炳文、王以康), 1932; Sphyrna lewini 陈哲聪、庄守正, 1993; Sphyrna lewini 朱元鼎, 1960; Zygaena letvini Griffith, 1834; Sphyrna lewini 刘继兴, 1979;
形态描述 体延长,侧扁而高。头的后部侧扁,前部平扁,向两侧扩展,形成鎚状突出;头长约为全长的2/9。尾侧扁中长,比头和躯干稍长;尾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下方的凹洼有时不显著)。头侧突出的外缘圆凸,后缘浅凹,长和宽约相等,后缘与头侧纵轴不成直角。吻短而很宽,前缘广弧形,波曲,正中和里侧浅凹,外侧在鼻孔处深凹。吻软骨端部中央具一显著圆孔。眼圆形,瞬膜发达,位于头侧突出的侧面前部,距鼻孔的距离约与眼径相等。鼻孔平扁,位于吻端,靠近外侧;外鼻沟短,伸达头侧突出上角,里鼻沟颇长,几伸达里侧浅凹处,深度向里渐减;鼻孔里侧在出水孔上方有个三角形、风斗状突起。口弧形,口宽约等于或小于(幼体)口前吻长,口长约等于口宽的1/2,口隅约与头侧突出的后缘在同一水平线上;下唇褶很短小,无上唇褶。上颌齿侧扁,三角形,齿头外斜,边缘光滑,里缘圆凸,外缘深凹;1-2行在使用,正中1齿,每侧15-16齿。下颌齿与上颌齿同型而稍狭,齿数也相同。喷水孔消失。鳃孔5个,中大,前4个约同大,最后1个较小,第四与第五个距离较近,最后1或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盾鳞壳形,具3棘突3纵嵴。
背鳍2个;第一背鳍高大直竖,风帆形,起点对着胸鳍里缘中部,上角钝圆,后缘稍凹,下角稍延长尖突,未伸达腹鳍起点垂直线;第二背鳍小,起点与臀鳍基底前半部相对,上角钝圆,后缘凹入,下角延长尖突,离尾基很近。尾鳍宽长,约等于全长的3/10,尾椎轴上翘,上叶见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大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小三角形突出,与上叶连接,尾端钝尖,后缘凹入。臀鳍比第二背鳍稍大,距尾基比距腹鳍基底稍近,外角尖突,后缘深凹,里角延长尖突,未伸达第二背鳍下角后端垂直线。腹鳍比臀鳍大,距第一背鳍比距第二背鳍稍近,外角圆钝,后缘稍凹,里角钝圆微突。胸鳍中大,后缘凹入,外角和里角钝圆微突,鳍端几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部。
背侧面灰褐色,腹面白色;第一背鳍后缘、第二背鳍上部和后缘、尾端上部、尾鳍下叶前部下端和胸鳍外角腹面都黑色。
生物学描述 热带和温带常见鳖,栖息于从潮间带至至少275 m深处,常成大群。胎生,具卵黄囊胎盘,每产15-31仔,刚产仔鲨长42-55 cm。雄鲨性成熟长140-165 cm,雌鲨性成熟长约212 cm,最长达370-420 cm。肉质佳,鳍制鱼翅,皮可制革,肝油入药。
分布信息 分布于中国黄海、东海台湾沿岸、南海; 印度洋,太平洋,大西洋。;
标本信息 测量标本18尾;全长367-964 mm;采自上海,浙江嵊山,福建东山、厦门。
文献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