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Carcharhiniformes |
目中文名 | 真鲨目 |
科名 | Carcharhinidae |
科中文名 | 真鲨科 |
学名 | Prionace glauc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大青鲨 |
引证 | Squalus glauca Linnaeus, 1758; Glyphis glaucus Fowler, 1930; Prionace glauca 陈哲聪、庄守正, 1993; Prionace glauca 朱元鼎, 1960; Prionace glauca Rutter, 1897; |
形态描述 | 测量标本1尾;全长1 100 mm;采自西沙群岛海域。 体延长,亚纺锤形。头宽扁,头长小于全长的1/4。尾细长,比头和躯干稍短。尾鳍基上下方各具一凹洼。吻三角形,长而尖突。眼小,圆形,瞬膜发达,距吻端比距第一鳃孔近许多。鼻孔外侧位,距口端比距吻端为近;前鼻瓣具一小三角形突出;鼻间隔宽大。口中大,半月形,口长几等于口宽的1/2,口宽小于口前吻长;唇褶短小,隐于口隅处。上颌齿宽扁,三角形,稍膨胀,边缘具细锯齿,外缘凹入;下颌齿较狭尖,基底宽大,细锯齿或有或无;上下颌各具一细小正中齿,每颌每侧14-15齿。喷水孔消失。鳃耙为乳头状突起。鳃孔5个,狭小,比眼径稍大,最后2个位于胸鳍基底上方。 背鳍2个;第一背鳍颇小,位于体腔后半部上方,起点距胸鳍基底颇远,距尾基比距吻端为近;上角钝尖,后缘凹入,下角尖突,几伸达腹鳍起点上方;第二背鳍比臀鳍稍小,基底长几等于第一背鳍基底长的1/2,起点与臀鳍起点相对,上角钝圆,下角尖突。尾鳍宽长,稍大于全长的1/4,上叶位于尾端近处,下叶前部显著三角形突出,中部低平后延,中部与后部间有一缺刻,后部低三角形突出,与上叶接连,尾端尖突。尾柄具低侧嵴。臀鳍小,基底长大于与尾基距离的1/2,后缘深凹,外角圆突,里角尖突。腹鳍小,近长方形,边缘平直,位于背鳍间隔前半部下方。胸鳍狭长,镰形,后缘凹入,外角尖突,里角钝圆,鳍端伸达第一背鳍基底后半部。 背面和上侧面深蓝色,腹面和下侧面白色。 |
生物学描述 | 大洋性上层鳖,常成大群,在热带印度洋较常见,水温12-25℃在表层缓慢巡游,胸鳍开展,第一背鳍和尾鳍上叶露出水面,在太平洋北纬20°-50°间产量最多,此区有强季风故数量变动大。胎生,具卵黄囊胎盘,每产4-135仔。妊娠期9-12个月;最高年龄达20岁,4-5龄性成熟,5龄交配后雄精子在雌体卵壳腺中可贮存较长时日,至第六年春开始受精,第七年春至初夏产仔,刚产仔鲨长35-44 cm,最长达383 cm,曾有长达4.8-6.5 m的记录。鳃耙具乳突是真鲨类中唯一的,可防止小动物,如乌贼、蟹、小公鱼等滑出鳃裂,胃中曾发现鲸和海豚肉。曾记有袭击人和船事例。鳍为鱼翅中之上品,肉味美。 |
分布信息 | 广布于世界各温带和热带海洋。; 我国见于台湾东北部海域及南海;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圆口纲 软骨鱼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