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riculus vernalis (Sparrman, 1787)   短尾鹦鹉

字段 内容
目名 Psittaciformes
目中文名 鹦形目
科名 Psittacidae
科中文名 鹦鹉科
学名 Loriculus vernalis (Sparrman, 1787)
中文名 短尾鹦鹉
引证 Coryllis vernalis La Touche, 1931-34, 2:61.; Loriculus vernalis vernalis Peters, 1961, 3: 256;郑作新, 1976,280.; Psittacus vernalis Sparrman, 1787;
俗名 Vernal Hanging Parrot; 倒悬鹦鹉;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小,翅长在90毫米左右;尾较翅短;嘴较细削,其厚度不及嘴峰长度;腰下有朱红色块斑;雄鸟喉部有蓝色块斑。
形态描述     形态 (据Forshaw, 1973的描述)
    雄性成鸟 整体大致绿色,下体显著较淡,头部较辉亮;喉部有一蓝色块斑;腰和尾上覆羽红色;翅底面蓝绿色;尾羽上绿下蓝。雌性成鸟 整体略较苍暗,喉部蓝斑不显或缺如。
    虹膜淡黄白色;嘴暗珊瑚红色,先端淡黄;脚淡橙黄色。
    量衡度: (注:见图1)
    以往纪录广州有此种的分布仅依据一只赠送标本(见La Touche, 1931—34,2:63),从广州市一向多销售进口笼鸟情况来看,此标本亦可能是笼鸟。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短尾鹦鹉在我国甚罕见,资料欠缺,据Forshaw (1973),此鸟出没于平原或低山地带的林木茂盛地方及耕地的植物丛中,尤其是多花的树木,一般小群、开花时集较大群活动。它们在花枝上常垂直倒悬自身啄取花朵,故又有倒悬鹦鹉之名。在树冠周围觅食时甚灵捷,且在上飞某树枝时呈螺旋式绕该树枝而上。有时突然全群离树顶上的空中周围打转并大声鸣叫,一会又全被摔回树上,又继续啄食,变得十分温驯,平时飞行快速而颠簸;以软质的榕果等果类,花蜜、竹及麻栗种子等为食,也会到果园啄食番石榴、枇把等果类,造成一定损害;其叫声在飞行时发反复的“chee-chee-chee”尖叫声或“tsit-tsit”的颤声,吃食时偶尔发出柔和的似窃笑之声;自1月至4月在树洞堆以绿叶及树皮小片等为巢繁殖,每产2—4枚卵。雄鸟不参加(即使有亦甚少)营巢、育雏等工作。
分布信息 云南西盟山,广州(?); 印度、锡金、孟加拉国,中南半岛。;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短尾鹦鹉无亚种分化。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六卷 鸽形目 鹦形目 鹃形目 鸮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