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Temminck, 1826)   大灰啄木鸟

字段 内容
目名 Piciformes
目中文名 鴷形目
科名 Picidae
科中文名 啄木鸟科
学名 Mulleripicus pulverulentus (Temminck, 1826)
中文名 大灰啄木鸟
引证 Picus pulverulentus Temminck,1826,in Temminck et Laugier,Pl.col.Ois.,66:Pl.389(印度尼西亚:爪哇及苏门答腊).;
俗名 Great Slaty Woodpecker; Himalayan Great Slaty Woodpecker;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个体较大。头淡灰色,雄鸟眼下有一大红斑;上体黑灰色;下体除颏、喉为蛋黄色外,也是黑灰色。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标本采自云南南部勐腊和勐养。)
    雄性成鸟 额、头顶、枕、后颈、颈的两侧为淡灰色,额和耳羽除外。各羽末端均有白色斑点;眼下有一椭圆形大红斑。背、腰、尾上覆羽黑灰色;尾羽黑褐色;飞羽也是黑褐色,飞羽羽缘和覆羽则是黑灰色。下体的颏、喉蛋黄色;胸、腹、尾下覆羽和两胁也是黑灰色,胸部较黑,腹和两胁较灰。
    雌性成鸟 和雄鸟相似,但眼下无大红斑,该部位与头的其他颜色相同;颏、喉的黄色稍淡,其余的完全相同。
    虹膜红褐色;嘴灰白色,嘴基和嘴端转黑;脚黑褐色。
    量衡度(mm,g)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443 457 63.7 242 166 36.6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海拔1200 m以下的热带雨林,不见于高山。结零散小群活动,有时互相追逐,从一高树的巅处飞抵另一高树上,且飞且鸣。鸣声急促,略似“Woik”。主食蚁类,包括蚂蚁和白蚁。
分布信息 在我国见于云南西南部沦源,南部西双版纳。; 印度,缅甸,泰国,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以及中南半岛三国。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大灰啄木鸟分化为2个亚种,而在我国内只有1个亚种。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此鸟嗜食蚁类,尤其是白蚁,故对人类有益,应加予保护。从生物多样性出发,也应给以保护。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