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icropternus brachyurus (Vieillot, 1818)   栗啄木鸟

字段 内容
目名 Piciformes
目中文名 鴷形目
科名 Picidae
科中文名 啄木鸟科
学名 Micropternus brachyurus (Vieillot, 1818)
中文名 栗啄木鸟
引证 Picus brachyurus Vieillot,1818,Nouv.Dict.Hist.Nat.,26:103(印度尼西亚:爪哇).;
俗名 Rufous Woodpecker;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羽大致呈褐栗色,上体贯以暗褐色横斑。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云南亚种描述,标本采自云南耿马和盈江。)
    雄性成鸟 整个头棕色,但稍淡;眼下有一宽阔血红色纵纹;翕部深棕色,背、腰、尾上覆羽、尾羽也是深棕色;除尾羽外,各羽均具黑色横斑;尾羽则具黑色点斑;翼也是深棕色,不论飞羽和覆羽,均具宽阔的黑色横斑,而第1—3片初级飞羽,端部全为黑色。下体的颏、喉浅棕色,各羽均具棕白色羽缘;胸、腹、尾下覆羽、两胁也是深棕色,腹部羽毛末端有污黑色,两胁羽毛有黑色横斑。
    雌性成鸟 与雄鸟相似,只是眼下无血红色纵纹;腹和两胁黑色横斑较多。
    虹膜暗褐或淡红褐色;嘴暗角黑色,下嘴基沾绿黄色;脚暗褐或褐黑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4) 92 230.2 24.7 119.7 63.7 21.4 (89—95)(227—238)(22.8—26.3) (116—123)(60—67)(20.5—22.1)
♀♀(7) 93.7 231.2 24.9 120.1 62.3 21
(87—97) (220一250) (22.3—26) (117—123) (57—68) (20—22.3)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常单个或成对栖息于阔叶乔木林或竹林中,喜在树上或竹上的蚂蚁窝边活动。常在林间作波状低飞,边鸣边飞,每起伏一次鸣叫一声。性不畏人,一般不集群。繁殖期间,常成对在有蚁的树上活动觅食。食物为蚂蚁。在云南西部剖验4只鸟胃,内含全为蚂蚁及其幼虫。
    繁殖期在5—6月。巢筑于树洞内。巢距地面不及15 m高。每窝产卵5—6枚,有时7枚。纯白色,光滑近椭圆形。两性参与孵卵,经18—19天出雏,再经18—21天出飞。
分布信息 印度,斯里兰卡,尼泊尔,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越南,老挝和柬埔寨。; 西藏、云南、贵州、广东、广西、海南、湖南及福建等地。;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栗啄木鸟分化为11个亚种。分布于我国的有3个。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此鸟嗜食蚂蚁,对树木有益,应加以保护。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