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lythipicus pyrrhotis (Hodgson, 1837)   黄嘴栗啄木鸟

字段 内容
目名 Piciformes
目中文名 鴷形目
科名 Picidae
科中文名 啄木鸟科
学名 Blythipicus pyrrhotis (Hodgson, 1837)
中文名 黄嘴栗啄木鸟
引证 [Psicus] Pyrrhotis Hodgson, 1837;
俗名 Bay Woodpecker; Red-eared Bay Woodpecker; 黄嘴红啄木鸟(南名);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较大,嘴黄色,嘴端呈截平状。体羽大都栗色,上下体均有横斑。
形态描述      形态 (根据海南亚种,标本采自海南岛。)
    上体大都棕褐色,下背以下暗褐色;自枕下至颈侧及耳羽后有一大赤红斑;头顶羽具淡色轴纹;背、尾及翅具黑横斑。下体暗褐色,胸具淡栗色细羽干纹。雌鸟颈项及颈侧均无红斑。幼鸟头上羽干纹较粗,下体较暗褐色。
    虹膜棕红(♂)和灰褐色(♀);嘴黄,基部沾绿色;跗蹠和趾淡褐黑色,爪角绿色。
    量衡度(mm,g)(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117 254 41.2 135 80 26.2
♀(4) 118.5 252.2 40.9 137.5 80.7 25. 2 (110—134) (242—269)(39.5—41.6) (135—140) (75—90) (25—25.8)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于阔叶乔木林中,常单个或成对活动,叫声频繁而噪杂,易与其他啄木鸟区别。食物为蠕虫,在云南西部剖验两个鸟胃,全为蠕虫,其中一胃的蠕虫多达27条。
    巢营于离地面较高的树洞中。每窝产卵5—7枚,6枚最普遍。卵呈淡红色。
分布信息 分布于我国南方的四川、云南、贵州、湖南、广东、广西、福建和海南等地。
; 见于尼泊尔,印度阿萨姆,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越南,老挝和柬埔寨等地。;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黄嘴栗啄木鸟分化为5个亚种,我国有3个。
经济价值     经济意义 此鸟数量稀少,而且食虫,对人类有益,应加以保护。从生物多样性角度出发,同样亦应加以保护。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七卷 夜鹰目 雨燕目 咬鹃目 佛法僧目 鴷形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