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ifringilla nivalis (Linnaeus, 1766)   白斑翅雪雀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Ploceidae
科中文名 文鸟科
学名 Montifringilla nivalis (Linnaeus, 1766)
中文名 白斑翅雪雀
引证 Fringilla nivalis Linnaeus,1766,Syst.Nat.,ed.12,1:321(模式产地:America,实属错误:应为瑞士,据Hartert).дeMeHтьев,1954,5:309—314 Vaurie,1959,p587—588.Howard,1980,613钱燕文等,1965,143—144.郑作新,1976,880.郑作新等1966,187—188.;
俗名 Snow Finch;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较雪雀属中其他种体型稍大;雄鸟头灰,颏黑,翕和肩富于褐色;翼大部白色;除一对中央尾羽黑色外其余均为白色而具黑色羽端,飞行时尾部呈中间黑、两边白的形态。雌鸟像雄鸟,但中覆羽底色常显暗色。
形态描述     形态(依据昆仑亚种)
     成鸟:眼先黑褐;额、头顶和头侧灰褐色较深;背、肩及腰沙褐色,颈侧及颈部稍淡;背部具不大明显的褐色羽干纹;尾上覆羽黑色,其两侧覆羽的端部或外翈端部为白色;中央尾羽黑褐,具褐白色狭缘,其余尾羽白色具黑褐色端斑、越向外侧端斑越小,直到最外侧一对则完全消失;翼上小覆羽、中覆羽白色;外侧次级飞羽端部1/3处为白色,形成翼上白斑;内侧次级飞羽沙褐色,小翼羽、初级飞羽黑褐,具褐白色狭缘;下体白色,喉部具一黑斑,其羽端杂有白色,呈斑纹状。
    虹膜茶黑色、嘴和脚均黑色。
     幼鸟:体色较淡,喉部不具或微显黑色,下嘴呈淡褐白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2) 32、32 155、158 13、13 107、114 66、75 19、21
♀(1) 36 160 13 114 72 23
生物学描述     生态:栖息于海拔2500—4500m的高山草原、草甸草原及高山居民点附近,为地方性留鸟。耐高寒,随季节的变化,有不大明显的垂直迁移现象。冬季当大雪覆盖地面时,它们往往向山下或居民点附近移动,但冬季雪少时便不一定向下迁飞,这时看到它们仍然在雪地上活动。繁殖期常成对活动,冬季多结小群,小群常由十几个到二十几个个体组成。飞翔迅速,但飞的不高,距离也不长。叫声是一种尖锐的或粗砺的鼻音,声似“pschieu”或“pchie”,这种叫声常在飞行的群中发出;还有一种“tsee”和短促的“pruuk”或“kiek”的叫声,受惊时发出一种“pchurre”的叫声。歌声是一种单调的“sitticher,sitticher”音的重复,这种歌声不是在岩石上、峭壁或建筑物顶上,就是在雄鸟慢慢地鼓翼环形歌飞(songflight)时发出。
    食物多为草籽、植物碎片,但在繁殖季节多为昆虫,7月在西藏阿里剖检2个鸟胃全为鳞翅目昆虫的幼虫及甲虫。
    白斑翅雪雀在繁殖期一般为一雄一雌,筑巢于石缝深处,悬崖边及其他动物筑成的洞穴内。6月在西藏克克吐鲁克一雄体生殖腺已特别膨大,达9mm×7mm,雌体卵3枚,一个已进入输卵管,另两个分别为10mm×10mm和8mm×8mm。
分布信息 新疆,西藏,青海。; 伊朗,阿富汗,俄罗斯,蒙古等地。
;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白斑翅雪雀世界共分化为4个亚种,国内有3个亚种,它们是依上体羽色的浓淡及色泽的不同和下体白胸以下是否纯白及翅的长短相区别。采自克克吐鲁克的M.n.kwenlunensis亚种上体羽色较淡,近沙褐色,而采自吐鲁番的M.n.apicola亚种上体呈浓褐色,头顶乌灰沾褐。二者下体自胸以下均呈纯白色,而青海的M.n.henrici亚种上体羽毛较暗,头顶与背呈土褐色,下体较少白色,向后转为灰褐色。这些体色的变化足以区别三个不同的亚种。郑作新(1966)记述M.n.alpicola翅长3♂♂111—115mm,而M.n.kwenlunensis翅长1♂105mm,似乎前者翅长大于后者;但依我们所采标本来看,这两个亚种翅长并不那么衡定,M.n.alpicola翅长4♂♂102—115mm,M.n.kwenlunensis翅长2♂♂107—114mm。二者差别不大。因此,以翅长作为此二亚种分类的依据并不确切。
    亚种分化 白斑翅雪雀计有4个亚种;分布国内的有3个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四卷 雀形目(文鸟科、雀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