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itta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蓝枕八色鸫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Pittidae
科中文名 八色鸫科
学名 Pitta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中文名 蓝枕八色鸫
引证 Paludicola Nipalensis Hodgson, 1837, Journ, As. Soc. Bengal 6:103(模式产地:尼泊尔)。;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雄鸟头顶后部至后颈部亮蓝色,背面余部全为亮草绿色,渲染茶黄色;腹面茶黄色,渲染棕褐色。雌鸟头顶部全为棕茶黄色,枕部至后颈暗绿色;背面余部棕茶黄色、渲染草绿色;腹面与雄鸟相似,唯喉至上胸部稍具斑纹。
形态描述     形态 (P. n. hendeei,采自云南勐腊)
    雄性成鸟:前额至头顶、眼先、眉纹、眼圈、颊及耳羽至颈侧均为茶黄色,前额基部稍浅淡,耳羽和颈侧较深浓;眼后纹黑色伸达颈侧,大部被羽隐蔽着;枕部延至后颈亮蓝色,背面余部亮草绿色,渲染茶黄色及褐色细纹;腰及尾上覆羽蓝绿色;两翅肩羽与背同色,中覆羽、大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表面橄榄绿,外缘亮茶黄色;初级覆羽和飞羽暗褐色,羽轴鲜亮,外翈浅淡而沾棕,外侧初级飞羽基部内翈具淡棕白色斑块,翼下覆羽褐色。腹面颏、喉部茶黄白色,羽轴延长呈褐色羽须;下喉部淡茶黄色;胸部及两胁浓茶黄色,渲染棕色;腹部中央呈淡茶黄色,下腹部最为苍淡,几近棕白色。尾羽表面暗橄榄绿色,尾下覆羽淡茶黄,腋羽褐色、羽端茶黄色。
    雌性成鸟:上体与雄鸟相似,但头顶后部为棕茶黄色,非蓝色;后颈部暗绿色。下体类似雄鸟,喉部通常较多白色(Ali, 1970)。
    雌性幼鸟(1958年12月11日采自广西西南部靖西):该鸟体羽基本上与雌性成鸟相似,仅翅上小覆羽及上胸部尚具羽斑,拟属雌性亚成体。
    前额至头顶棕茶黄色,额基部稍浅淡;枕部至后颈污草绿色,后颈部最为浓艳;背部及肩羽、中覆羽、大覆羽及内侧次级飞羽表面均为棕茶黄色,渲染橄榄绿色;小覆羽黑褐色,具扇形淡茶黄色斑点;小翼羽,初级覆羽和初级飞羽暗棕褐色,外缘较苍淡;初级飞羽内翈基部具淡棕白色羽斑;翼下覆羽棕褐色;腰至尾上覆羽及尾羽表面橄榄绿色。颏、喉羽毛松散,羽轴延长成为羽须,羽基部黑色,羽片中央或端部白色,或淡茶黄白色,呈斑杂状;上胸部羽基黑褐色,羽端淡茶黄色,两侧羽端的茶黄色较为浓著,呈鳞斑状。余部羽色与雄性成鸟相似。
    虹膜淡褐或暗褐色,眼睑暗肉红色;嘴峰角褐色;跗蹠肉红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5) 一 220,230 23,26 108 56.7 50.3
233 26 (104.5—112.5) (54—61) (48.5—52)
O(1) 一 一 一 112 61 51
♀♀(幼1) 119 191 27 112 55 49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海拔700米以下的热带雨林中,在林下地面活动,觅食昆虫。
分布信息 印度东北部、喜马拉雅山东南部、缅甸,老挝、越南。; 云南南部及东南部、广西西南部。;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据 Traylor (1979),全世界计2亚种,指名亚种 P. n. nipalensis 分布于喜马拉雅山东南麓的尼泊尔、不丹、阿萨姆南部、孟加拉国东部至缅甸若开北部和钦敦江上部地区。P. n. hendeei分布于缅甸掸邦(?),老挝北部、越南北部地区。所以,按地理分布,中国的蓝枕八色鸫应归属后一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八卷 雀形目 (阔嘴鸟科 和平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