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Paridae |
科中文名 | 山雀科 |
学名 | Parus montanus Baldenstein, 1827 |
中文名 | 褐头山雀 |
引证 | Parus cinereus montanus Baldenstein, 1827, Neue Alp. 2: 31(模式产地:瑞士的Gebirgswilder Graubdndens),; |
俗名 | 唧唧鬼子(东北);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和羽色与沼泽山雀很相似,但头顶呈沾粉红的浓褐色,上体粉红褐色;颊白;颏和喉黑色,腹部棕色。 |
形态描述 | 形态(据西南亚种) 雄性成鸟:额、头顶和后颈概栗褐色;眼先、颊、耳羽和颈侧白色;背、腰以至尾上覆羽呈赭褐色;尾羽褐色,外缘以棕色;飞羽褐色,初级飞羽外侧羽片具赭褐色窄细边缘,次级飞羽具较宽的同色羽缘,飞羽内侧羽片狭缘以灰白色;覆羽褐色,外侧羽片具较宽的赭褐色羽缘;颏和喉污黑色,喉部具窄细的白色羽缘;胸、腹、尾下覆羽和两胁均呈棕色,腹部中央色淡,呈乳黄白色;腋羽乳黄沾棕,翅下覆羽乳黄白色。 雌性成鸟:羽色与雄鸟相似。 幼鸟:似成鸟,但羽色较暗而无光泽。 虹膜暗褐;嘴褐黑;脚铅褐色。 量衡度:(注:见图1)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1.7 120.8 10.2 65.3 58.6 18.2 ♂♂(10) (10-14.3) (118-123) (9-11)(62-68) (57-63)(17-18.8) 10.1 119 10.3 63.9 59.1 17.7 ♀♀ (10) (8-11) (106-130) (9-11) (61.7-66)(57-61)(16.6-18.3)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褐头山雀主要栖息于针叶林或针、阔叶混交林间。在我国东北和华北地区,分布在800—2,000米左右,而西北和西南地区,分布较高,一般在3,000—4,000米左右。多成群活动,大群可多至100余只,也见成对或单独活动的。性较活泼,在枝桠间穿梭寻觅食物,有时能倒悬枝头。 据吉林师范大学生物系师生的观察,鸣声不如大山雀洪亮,一般为“Zi-her-her-her……”或“Zi-zi-her-her-her ……”,繁殖期间鸣声似“Diao-diao-diao-diao”或“Zou-diao-diao-diao”。 在东北地区,一般在3月下旬开始配对,4月中、下旬开始营巢,个别也有晚至5月中旬的。巢筑于树洞中,距地1—5米,个别的可高达17.2米。根据23个鸟巢的统计,洞口大小为1.8×4.8—3.5×5.0,洞深7—17,内径5—11,外径7.0—13.6厘米。用植物纤维、羽毛和兽毛等衬垫树洞内为巢,一般较疏松,雌雄均参加营巢,历经9—15天。巢(23个)的大小为:巢高4.5—6,深3.5—5.4,内径4.8—8,外径5—11厘米。 一般于5月初开始产卵,每年产一窝,每窝产卵7—10枚,少数6枚,呈白色,具浅红或肉桂色或红褐色斑点,钝端较多,有时形成环状;卵(33枚)的大小为:16.8 (16.4—17.1)×13 (12—13.5)毫米,重1.4(1.2—1.7)克。 产完最后一枚卵后,约待1—2天才开始孵卵,孵卵工作仅由雌鸟担任,雄鸟衔食喂雌鸟,卵平均孵化14 (12—16)天出雏。雏鸟前期主要由雄鸟喂食,后期则雌、雄亲鸟共同喂饲,平均每天喂雏172.5次。雏鸟15.5—16.5天后离巢出飞。离巢幼鸟一般在巢区内活动1—2天,然后才随亲鸟远飞他处。 褐头山雀的食性,据鸟胃剖检,在东北林区主要啄食昆虫,其胃内容物有半翅目蝽科;鞘翅目金龟甲科,金花虫科;膜翅目昆虫;双翅目库蚊、蝇等,及鳞翅目的尺蠖蛾、枯叶蛾、灯蛾等等。可见褐头山雀在防治森林害虫方面,有一定积极作用。 |
分布信息 | 河北、山西、内蒙古、黑龙江、吉林、辽宁、宁夏、甘肃、青海、新疆、四川、云南和西藏等省、区(留鸟)。 ; 欧洲自英国、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向东至苏联、蒙古以至日本和朝鲜一带。 ; |
分类学讨论 | 亚种分化 褐头山雀共有14个亚种,分布于我国境内的计有5个,现依主要特征加以检索。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