Zoothera sibirica (Pallas, 1776)   白眉地鸫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Zoothera sibirica (Pallas, 1776)
中文名 白眉地鸫
引证 Geocichla sibirica Baker,1924,2:146—148;La Touche,1925—30。l:116—117.; Turdus sibiricus Pallas,1776,Reise Versch.Prov.Russ.Reichs 3:694(模式产地::西伯利亚的达乌尔地区).;
俗名 Siberian Ground Thrush; 阿南鸡; 白眉麦鸡; 地穿草鸫(贵州); 黑老妻(福建); 西伯利亚地鸫(东北);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体形大小如橙头地鸫。雄鸟眉纹白色,上体暗蓝灰色,腹部中央及尾下覆羽白色。雌鸟眉纹黄白色,上体呈橄榄褐,下体皮黄色。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指名亚种Z.s. sibirica,采自福州的标本)
雄性成鸟:具宽而明显的白色眉纹。上体暗蓝灰色;飞羽黑褐色,各羽内翈中部具白斑;尾羽亦为黑褐色,外侧三对飞羽具白色羽尖。颏、喉、胸、腹及两胁与上体羽色相似,但较淡;腹部中央及肛周污白;尾下覆羽暗褐,具大形的白色羽端,从外表看,呈黑白相间的横斑;腋羽白色,具黑色羽端。
雌性成鸟(依据吴至康等,1980):上体除额锈棕色外,其余部分皆为橄榄褐色;眉纹皮黄而带有褐斑;内侧覆羽和小翼羽端部具棕黄色斑点;尾羽暗褐色,带有橄榄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端斑。颏皮黄色;喉、颈侧、胸及两胁皮黄色,具褐色羽端;腹部中央及肛周白色;尾下覆羽橄榄褐而具白色轴纹和端斑。
雄性幼鸟(依据采自云南指名亚种Z.s.sibirica的标本):眉纹白色带有褐斑;耳羽皮黄而有褐斑;头部棕褐色,各羽具细而窄的皮黄色羽干纹;颈、背、腰、尾上覆羽和尾羽蓝灰色,最外侧两对尾羽具白斑;翼上覆羽为棕褐色,各羽端部皮黄;飞羽暗褐。颏、喉淡黄白色,喉侧缀以暗褐色纵纹;胸暗褐,散布以大形皮黄色斑点;两胁浅褐;腹部至肛周,由皮黄至污白色;尾下覆羽暗褐,具大形白色羽端斑;腋羽白色,羽端暗褐。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体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67.8 215 18.6 120.6 84.6 31.3
♂♂(5) (60—71) (206—2l9)(18.l—19.3)(118--127) (79—89) (29.8—34.7)
72.4(4) 224.2 18.7 118.2 30.5 29.8
♀♀(5) (65—90) (219--234) (17—21) (117—126) (67—84) (27--31)


生物学描述 白眉地鸫主要栖息于混交林和针叶林。迁徙期间常在林缘、道旁两侧次生林,甚至还
在村庄附近的丛林中活动。平时在地面上走走停停,边走边觅食,主要食物为昆虫,是一种主要的农林益鸟。
白眉地鸫通常在针叶林和混交林中下木较发达的沟谷地方营巢繁殖。 繁殖期5—7月间。巢多筑在林下小树和灌木的枝杈上,距地面高约1.3—1.9米。巢主要由枯草茎、枯草叶、树皮纤维、苔藓和泥土等构成,主要用泥涂于巢壁和巢缘。巢内垫以细草茎、草叶和松针等。巢的形状如碗,外径l 20—145,内径85—105,高80一110,深55—70厘米。巢筑好后即开始产卵,每年产一窝卵,每窝产卵4—5枚。卵呈淡蓝色,杂以大小不同的棕褐色斑点。卵为梨形,大小为29.0—3 1.5×l 9.0—2 1.5毫米。


分布信息 国内分布于黑龙江省哈尔滨、齐齐哈尔、牡丹江、绥化,吉林延边、长白山,辽宁新宾、丹东、大连、金县、孟县、沈阳、营口、北镇,内蒙古呼伦贝尔盟;甘肃西南部,陕西南部,北京,河北,河南,山东,湖北,江苏,贵州兴义、都匀,四川南充、万源、屏山、峨边,云南盈江、孟腊、景东、新平,福建西北部,广东,广西及海南。
; 国外见于西伯利亚,蒙古东北部,朝鲜,日本,越南,泰国,老挝,柬埔寨,印度,马来西亚及印度尼西亚。
;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 本种计有2个亚种,均见于我国。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第十三卷 雀形目 (山雀科绣眼鸟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