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nticola solitarius (Linnaeus, 1758)   蓝矶鸫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Monticola solitarius (Linnaeus, 1758)
中文名 蓝矶鸫
引证 Turdus solitarius Linnaeus,1758,Syst.Nat.ed.10.p.170(模式产地:Italy).;
俗名 (石覃)鹊(南名); Blue Rock Thrush; 麻石青; 水嘴(北名); 亚东蓝石鸫(鸟类试编);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Monticola solitarius pandoo and M.s.longirostris亚种
雄鸟:通体纯蓝,仅有浓淡的不同。
雌鸟:上体灰蓝;下体棕白而杂以黑斑;喉暗棕白,但无白色块斑o
Monticola solitarius philippensis亚种
雄鸟:上体灰蓝;下体前蓝后栗红。
雌鸟:与上列亚种相似;喉与下体余部同色,并无块斑。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 M.s.philippensis 的标本,采自河北省)
雄性成鸟(夏羽) 上体自额至尾上覆羽,头和颈的两侧,下体自颏至胸等部均辉蓝色;眼先近黑;翅上的小覆羽蓝色,余羽均黑褐,而外狭缘以蓝色,大覆羽和次级飞羽大多微具白端;尾羽黑,羽缘带蓝。下体自胸部以下纯栗红色;腋羽亦同色。
至秋。自头顶至上背各羽的端部转为黑褐色,并贯以黑褐色横斑;下背至尾上覆羽,黑斑较微,而具棕白色羽端;翅上的内侧覆羽与下背同色,余羽黑褐,而具明显的棕白色羽端。下体自颏至胸均蓝,各羽端部棕白,并具黑褐色次端斑;后面栗红色各羽均具棕白或白色羽端,并大都更贯以黑褐色次端斑,有的羽还带些蓝色。
雄性成鸟(夏羽) 上体自额至上背褐灰,隐约具有黑斑;下背至尾上覆羽灰蓝,各羽具白端及黑褐色次端斑;两翅和尾与雄鸟相似,但较苍淡,翅上的覆羽和飞羽均缀以白缘;眼先污白;颊和耳羽暗褐,而缀以白色细点。颏和喉及喉侧等均白或棕白色,各羽均缘以圈状黑斑;胸以下略同,但这些圈状斑却转为横斑;尾下覆羽棕色更著。 喉的中央有时并无斑杂,但此部并不成为一个块斑状。
雄性幼鸟(采自8月间) 上体淡蓝,自额至上背各羽端部具有棕白色点斑,并缘以黑端;下背和腰各羽均具白端,并贯以黑斑;翅上各羽、尾上覆羽以及尾羽均具棕或棕白色羽端。下体与雌性成鸟的秋羽略同,但下腹或全部或仅中央为棕白色而微具黑斑。
虹膜暗褐;嘴近黑(♂),或暗褐(♀和幼鸟);脚和趾均黑褐色。
量衡度 :
性别 体重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50 20.9 117.8 79.2 27.l
(39—56) (20--21.9) (113.5--124) (77--82) (26—28.6)
♀♀(10) 5l 19.8 116 8l 26.6
(46—60) (18.6—21) (110—118.6) (79.l—84) (25.6—27. 2)

生物学描述 生态 蓝矶鸫夏时常栖息于多岩的山地或河岸上,冬时大多数在开阔的平原,常见于住家屋顶、城墙巅处、古塔、废墟等处。觅食或由高处直落地面上捕取,犹如伯劳一般,或则猝然急出空中捕食飞虫,后复返回原处,好像鹟类。雄鸟在繁殖期中善吟詠,叫声富有音韵,十分动听,常在岩石巅处昂首高呜不已,叫时还不断扭尾向上,饶有风采。 在冬时, 常间隔地发出阁阁声,如蛙叫一样,但还较低微。
关于这种矶鸫的食物,李桂垣等(1985)在四川对 M.s.pandoo 亚种,剖析22只鸟胃,内含食物大多是昆虫,包括甲虫、蝗虫、毛虫,还有蜻蜒等;仅3个胃中兼有一些马桑子、刺莓及杂草种子。吴至康等(1986)在贵州省对 M.s.pandoo 亚种,剖验24只鸟胃,见有甲虫l8次,双翅自昆虫2次,榕树果1次,其他果实4次,草籽1次;又对 M. s.philippensis 亚种,剖析l胃,其中食物全为甲虫。
这种矶鸫的 M.s.philippensis 亚种在河北省繁殖自5—7月间。巢置于山腰的岩隙间,形似碗状。巢基以苔藓、枝条、树皮等组成,内敷以细草、须根等。巢的外径为2 45×136,内径76.5,窝深52厘米。卵曾于1954年夏间在河北昌黎采得一窝,计4枚,大小平均为24.5×1 9.0毫米,重4.8克,外呈光亮的淡蓝色,有时缀以红褐色细点,尤其是在卵的钝端。
分布信息 在国外,广布于欧洲南部,非洲北部和中部,亚洲中部和西南部,北部自西伯利亚东南隅,向南至朝鲜,日本,东南亚以至马来西亚和菲律宾。
; 分布几遍我国东部与中部,亦见于新疆天山及西藏南部。;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本种可分为5个亚种,其中有3个见于我国境内。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卷 雀行目 鶲科:Ⅰ 鸫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