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teruthius flaviscapis (Temminek, 1835)   红翅鵙鹛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teruthius flaviscapis (Temminek, 1835)
中文名 红翅鵙鹛
引证 Allotrius flaviscapis Temminck, 1835,in Temminck et Laugier,Pl.col.Ois.3:图版589(模式产地:印度尼西亚的爪哇)。; Lanius erythropterus Vigors,1831,Proc.Zool.London:22(模式产地:喜马拉雅山脉地区);nec Lanius erythropterus Shaw,1809=Tchagra s. sengala!(Linnaeus)。;
俗名 Red-winged Shrike Babbler;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两性有别。雄鸟头部黑色;眉纹白色;耳羽暗灰色;背部直至尾上覆羽蓝灰色;翅和尾羽黑色,内侧次级飞羽栗色;下体浅灰色。
形态描述 雌鸟头部蓝灰色;眉纹浅灰色不十分明显;耳羽灰色;背部直至尾上覆羽橄榄灰色;翅暗褐色,飞羽外翈绿色,内侧次级飞羽淡栗色,其边缘绿色;中央尾羽和其他尾羽的外翈绿色,末端黑色和浅黄色;从颏到胸灰色;腹部淡皮黄色,尾下覆羽白色。
形态(依据华南亚种的标本) 雄性成鸟:前额到颈、眼先、眼下等均为黑色;有较宽的明显的白色眉纹;耳羽暗灰;背部至尾上覆羽蓝灰色;翅上覆羽黑色;初级飞羽和外侧次级飞羽暗褐色,外翈边缘亮黑色,尖端白色;内侧次级飞羽栗色,外翈土黄色,末端黑色;尾上覆羽蓝灰色,部分尾上覆羽端部黑色;尾羽亮黑色,微圆;下体浅灰色;喉与胸略带微黄;腹部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腹部两侧淡锈色。
雌性成鸟:头顶褐灰色,眉纹不很清楚,与耳羽同为浅灰色;上体羽毛及上覆羽橄榄灰色,小翼羽和初级覆羽暗褐色,初级覆羽末端白色;飞羽暗褐色;外侧初级飞羽外翈边缘灰色,内侧初级飞羽外翈绿色,末端浅灰色;次级飞羽边缘绿色较宽,内侧次级飞羽淡粟色,边缘绿色;中央尾羽和其他尾羽的外翈绿色,末端黑色和浅黄色;从颏到胸与耳羽同为灰色;腹部淡皮黄色,下腹中央和尾下覆羽白色。
虹膜多变,呈绿色、浅灰白色、淡蓝灰色或琥珀色;上嘴黑色,下嘴铅蓝色;跗蹠肉白色;爪比跗蹠色略淡。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32—40 158-180 13—15 80—87 57—63 24—28
♀♀(10) 35—40 150—178 13—15 78—87 55—65 22—27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繁殖季节成对活动。一般六七只结集小群或与其他小鸟混群活动。常在阔叶树上的树枝间跳动寻食,或攀缘活动于灌丛间,有时缓慢地沿树干向上移动直到树顶,在树木裂缝和枝叶间搜寻食物,行动甚迟缓但不胆怯,栖息在灌木小枝的顶端;以蜚蠊、毛虫和其他昆虫以及浆果种子等为食。
分布信息 在国外,从巴基斯坦向东到尼泊尔、不丹、印度、孟加拉国、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越南、马来半岛、印度尼西亚的爪哇岛和加里曼丹岛等。; 见于西藏东南部,经四川、广西、东到福建,南到云南、海南岛各地。;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据郑作新(1963),本种计有11个亚种。分布我国境内的,仅有4个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