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atorhinus rufieollis Hodgson, 1836   棕颈钩嘴鹛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omatorhinus rufieollis Hodgson, 1836
中文名 棕颈钩嘴鹛
俗名 Rufous—necked Scimitar Babbler;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体形为我国钩嘴鹛类中的最小者;嘴长在25毫米以下;有一白色眉纹;喉亦白;胸具橄榄褐色纵纹。
形态描述 形态(依据陕西南部所采的长江亚种) 眉纹白色,自额基直达颈侧;头顶暗橄榄褐色;后颈栗红,形成半领状;背棕橄榄褐色,向内较淡;两翅表面与背略同,飞羽色较暗褐,而外缘较沾污灰色;尾羽亦为暗褐色,微具更黑的横斑,羽基边缘微沾棕橄榄褐色;眼先和颊均黑;耳区亦黑或黑褐,下部白而缀黑;颊和喉白;胸部中部和两侧白,而杂以橄榄色粗纹,有时微带赭色;胸以下几乎纯为更淡的橄榄褐色,腹部中央白色。虹膜深棕色;上嘴黑,先端和边缘乳黄,下嘴淡黄;脚和趾铅褐色。
度量衡
采集地
湖南北部常德
性 别
♂♂(10)
♀♀(8)
体重
25.1
(22—27)
26.0
(24—28)
嘴峰
19.2
(1 8.5—20)
20.2
(1 8.5—20)
翅
74.4
(71.2—77.5)
71.2
(64.0—73.9)
尾
77.3
(75—78)
76.0
(74-773
陕西南部♂♂(20)
♀♀(12)
27.7
(25.5—30)
26.1
(23.5—28.5)
18.3
(16.5-20)
18.1
(17-19)
74.9
(71.2—77.5)
71.2
(69.0—73.9)
77.3
(75—78)
76.0
(74—77)

生物学描述 生态在西藏,单个或结群栖息在海拔1,600—2,300米高处的阔叶林或灌木丛中,常在树枝间穿梭跳动。飞行仅短距离,往往从一个灌丛急飞至另一灌木丛中。在云南,常见在灌木丛和竹林中活动。在长江流域各地,也常见于灌木丛以及丛生下木的针叶林和阔叶林中,高达海拔2,000米。性怯畏人,受惊后常隐匿丛林深处,不易获见。叫声三音一度,鸣声清脆,殊为动听。性杂食。胃内检有各种昆虫及其幼虫,如甲虫、苍蝇、野蜂、蚂蚁、蛾类毛虫等,还有浆果、幼苗、草籽等。在湖南,剖检湖南亚种52只鸟胃,大部分食物为昆虫(37次),包括甲虫(10次)、蝽象、豆天蛾、蚂蚁等;还检有蜘蛛(1次)及植物种籽(32次)等。
分布信息 西自西藏南部,北抵秦岭,东达福建、台湾,南仲至海南岛。它在国内的分布区与锈脸钩嘴鹛很相似,但迄今未见于秦岭以北,而在南方却较后一种钩嘴鹛分布更广,伸达至云南南部及海南岛。;
分类学讨论 亚种分化本种计有15个亚种的分化,其中有一个亚种,即Poreatorhinus ruficollis laurenti La Touche是否确立,尚属疑问。在这15个亚种中,见于我国者有10个。
分类讨论 上述各亚种,其彼此间可能具有的亲缘关系,现绘示如图4。由于本种大多数的亚种均在国内,尤其是在我国西南部,如锈脸钩嘴鹛一样,它很可能也是从横断山脉起源的一种钩嘴鹛。况且本种钩嘴鹛的亚种分化,与前述的锈脸钩嘴鹛是有不少共同之处的。它们均有不少的亚种,同时它们的大多数亚种均在我国西南部;至于在我国南部和东南部以及台湾,则仅各有一个亚种。这二种钩嘴鹛在亚种分化的趋向亦有近似的现象。二者原始类型的体色或斑纹均为橄榄褐色,随着气候的变湿热而转为棕褐或粟褐色,终变成黑褐色;翅和尾初均较长,而后来,除个别亚种以外,一般则均渐缩短。由此可从这二种钩嘴鹛在亚种分化上的一致性,推论出二者在进化上有互相近似的平行现象,并可论证亚种分化与环境条件的密切关系(郑作新,1962)。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