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Vigors, 1832   锈脸钩嘴鹛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omatorhinus erythrogenys Vigors, 1832
中文名 锈脸钩嘴鹛
俗名 Rusty-cheeked Scimitar Babbler;
鉴定特征 鉴定特征体形大小与长嘴钩嘴鹛(P.hypoleucus)相似;但嘴较之稍短;耳羽锈红;胸白而具黑色粗纹。
形态描述 形态(依据陕西南部所采的陕南亚种) 额、眉纹及耳羽等深棕红色;眼先和颊灰白,羽端缀黑;颧纹黑;上体橄榄褐;两翅及尾与背相同,但较暗褐;喉白,微有黑色细纹;胸亦白,而杂以粗著黑色纵纹;腹部中央纯白;胸和腹的两侧均棕,略有橄榄褐色渲染;尾下覆羽深棕。
虹膜绿白;嘴角褐,上嘴较暗;跗踱及趾肉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 69.1 228 31.5 91.3 101.0 36.3
(65—79) (222—242) (30—33.5) (88—97) (93.5—110) (35—37)
♀♀(5) 60.0 219 30.0 87.5 96.7 36.6
(56—62) (211-232) (28—30.5) (87—88) (94—102) (35—37)
生物学描述 生态:锈脸钩嘴鹛在陕西南部的陕南亚种(P.e.gravivox)栖于高达600—1,250米山地的灌木、矮树丛间。于秋季(8—10月),依据35个鸟胃的剖检,所食的昆虫和植物性物质,几乎各占一半。所吃的昆虫,主要为甲虫(12次)、毛虫(7次)、昆虫幼虫(8次)等;至于植物性物质,则包括野生植物的果实(10次)和种子(2次)以及杂草种子(4次)。
本种钩嘴鹛的川南亚种(P.e.decarrei)常匿栖于丘陵耕地近旁以至海拔3,300—3,800米高的山地灌丛、树木、丛草间,在落叶、废屑堆中觅食。大多单独或成对活动,有时松散地结成小群。食物为各种昆虫及植物种子等。叫声清晰而宏亮,常有互相应叫的习性。
云南亚种(P.e.odicus)习性亦相同。常在树丛间穿梭跳跃,或在山坡耕地里啄食。很少作远距离飞行,剖检12个鸟胃(4—11月),均见以昆虫为主,仅在11月的1个鸟胃中检得种子。
东南亚种(P.e.swinhoei)栖于多林山地的林缘灌木树丛或草莽间。叫声似“hoo- hoo—boo,………………”,嘹亮而闻远,相当单调。
台湾亚种(P.e.erythrocnemis)栖于山地,大都限于600—900米海拔高度的温带林区,秋间上迁至更冷的温带森林。多隐匿于桧树和山竹间,主要以昆虫和植物性物质为食(据.Hachisuka等,1951)。
分布信息 在国外,见于巴基斯坦,并沿着喜马拉雅山脉,向东直伸至中南半岛的北部。; 分布于我国南部,北到陕西和山西等省的南部,西抵西藏东南部,但却不见于海南岛;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上述各亚种,其彼此间可能具有的亲缘关系,现绘示如图3。这一种钩嘴鹛,依据其形态、生态及其亚种地理分布等特征,它可能发源自云南和四川等省西部的横断山脉地区(郑作新,1962)。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