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aradoxornis zappeyi (Thayer et Bangs, 1912)   暗色鸦雀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aradoxornis zappeyi (Thayer et Bangs, 1912)
中文名 暗色鸦雀
引证 Suthora zappeyi Thayer et Bangs,1912,Mem.Mus.Camp.Zool.,Harvard Coll.40:101 (四川瓦山)Waiters,1975-82,Lief.5,Bag.21—25:386.;
俗名 Dusky Crowtit;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形小似山雀。头顶灰;上体大都棕褐;下体淡灰。
形态描述 形态(据四川峨边附近金口河区永胜的瓦山所采的标本) 头顶和后颈浓灰,微具更暗些的羽干纹,至上背灰色稍淡些;头侧的灰色较头顶淡些,向后至颈侧更淡;中背、下背以及两翅表面均棕褐,至腰和尾上覆羽转为灰黄褐色;次级飞羽具有明显的黄白色内缘;尾羽灰褐;下体淡灰,向后沾淡棕褐色。
雌雄同色。
嘴黄,基部带褐;跗蹠及爪等黑褐。
量衡度:
性别 采集日期 体重 嘴峰 翅 尾 跗蹠
♂♂(2)1980年3月30日 8.0—9.0 7.0—8.0 55—56 76—78 23
1980年4月1日
辛(1) 1980年4月1日 8.0 7.0 54 76 24
生物学描述 生态 常结群栖息于海拔2,500—3,200米高处的箭竹或灌丛间。边飞边叫,叫声似“嘘……嘘……嘘”三声一度,不擅久飞,仅作短距离的低飞。二郎山亚种的食物主要为昆虫、虫蛹及野生植物种子。
分布信息 仅见于四川中部和东部、贵州西部。是中国的特有种。;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本种鸦雀与其他鸦雀一样,雌雄相同,羽色无季节的变异,但收藏约经十年后,渐见有“狐化”变色的现象:灰色变为黄褐,棕褐变为锈色,所以在进行这一种鸦雀的亚种分化研究时,需用新采的标本,加以对比。
上述的二亚种,彼此距离不远。这二亚种的分化推想是由于自然条件悬殊的缘故。二朗山是著名“华西雨屏”的一部分,以山顶为界,东西两坡的气候显著不同。西坡比较干燥,雨量少(年平均仅664毫米),日照长(年平均为1190小时),而东坡则比较湿润(如在天全,雨量年平均都为1802毫米),日照短(年平均仅为877小时)。这些气候的不同1),可能与亚种的分化有相当联系。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