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Garrulax pectoralis (Gould, 1835) |
中文名 | 黑领噪鹛 |
引证 | Iathocincla pectoralis Gould,1835,Proc.Zool.Soc.London 3:186(模式产地:尼泊尔)。; |
俗名 | Greater Necklaced Laughing Thrush; |
鉴定特征 | 鉴别特征本种与小黑领噪鹛是画眉亚科中的一对亲缘种。两者形态非常相似,但本种体形较小,黑领噪鹛为大,可资识别。 |
形态描述 | 形态大、小两种黑领噪鹛的区别特征,就国内所获得的各亚种进行对比,可列示如表1(郑作新,1963)。 从表1所列,可见这两种噪鹛的区别甚微,非加以详细对比,不易看出。在它们的分布地区中,彼此还常混群活动,但却未见其混交类型,因而早就被认为是一对亲缘种。 表1 两种黑领噪鹛特征的比较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栖于低山的茂密灌丛间,在枝桠错综处跳来跳去,跳时振翅展尾,并不断鸣叫,声甚嘈杂。常与小黑领噪鹛及其他噪鹛混群匿集于阴暗的丛密处。 性杂食,兼吃甲虫、蝇、天蛾卵和幼虫以及植物种子。巢以苇茎、嫩枝、草片和竹叶等构成,呈疏松的杯状,置于多树山坡距地面不高的灌丛间。卵呈蓝绿色。 |
分布信息 | 自甘肃东南部和陕西南部的华中和华南地区,包括海南岛。; 在国外,见于喜马拉雅山脉地区以至中南半岛。; |
分类学讨论 | 分类讨论黑领噪鹛与小黑领噪鹛是一对亲缘种,已如上述。这两种彼此间的区别主要在于耳羽的色彩及鸟体轻重和大小。就体重进行比较,黑领噪鹛的雌鸟在105,雄者在115克以上,而小黑领噪鹛的雌雄两性均不超过95克,二种间区别显著。至于嘴峰和翅膀的长度,黑领噪鹛均较小黑领噪鹛为长,但彼此间具有小幅度的重迭。 现把这两种噪鹛在各地区的亚种,进行量衡度方面的对比,可以看出在体重方面,这二种噪鹛的亚种,在任一地区均无重迭现象。至于嘴峰和翅膀的长度,则除云南南部地区以外,彼此之间也不见有任何重迭。 这两个亲缘种在国内的分布范围,非常近似,均自云南的西部和南部,东达福建,南抵海南岛,只是黑领噪鹛的分布还更往北些,曾自安徽和浙江以至陕西和甘肃等省的南部采到。在我国以外,这两种噪鹛的分布范围也大抵相同,从中南半岛西抵喜马拉雅山脉的中部(尼泊尔)。 这二种噪鹛在我国内的亚种分化,亦相近似;二者在华南、海南岛及云南南部等处,均各有一个不同亚种的分化,只在云南西部地区,黑领噪鹛见有二个亚种(即 Garrulax pec- toralis pingi,和 G.p.pectoralis),而小黑领噪鹛,迄今所知,却仅有单一亚种。Stanford et Ticehurst(1938)1)曾已注意到这二种噪鹛在亚种分化上的平行现象;在我国,从我们所得的资料看来,它们在亚种分化上,也有同样的现象。 ◆◆1)Stanford,J.K.et C.B.Tic ehurst,1938,On the birds of northern Burma.◆◆ 黑领噪鹛耳羽上的白纹,有时显然减少,甚至完全消失,因而使耳羽变为纯黑色。这些耳羽黑化的个别标本,曾散见于滇西亚种和海南亚种。这种变异并不限于任一地区的种群,亦非为任一地区的种群所具有的统一特征,因而认为不能以其作为亚种区别的依据。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