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abax lanceolatus (Verreaux, 1870)   矛纹草鹛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Babax lanceolatus (Verreaux, 1870)
中文名 矛纹草鹛
引证 Pterorhinus lanceolatus verreaux,1870,Bull.Afch.Mus.Hist.Nat.Paris 6:36(模式产地:四川宝兴)。; urtoides lanceolatiis Smythies, 1953;
俗名 Chinese Babax;
鉴定特征 鉴别特征 头顶暗栗褐,多具浅色羽缘;上体包括翅上覆羽具暗栗褐和灰色相间的粗纹,有的腰和尾上覆羽羽缘几纯淡橄榄灰,羽片中央或沾栗褐色;翅、尾褐色;眼先、颊、耳羽等均棕白或淡茶黄色;耳羽或具褐纹;髭纹栗褐至黑色;下体白而微染茶黄色;胸部、体侧或整个下体具或多或少、或粗或细的栗褐色纵纹;翼缘和翼下覆羽淡茶黄至栗褐色。
形态描述 形态 (依据华南亚种的标本,采自贵州) 额和头顶浓栗褐色,前头羽缘缀以灰色至淡茶黄色;冠部羽缘浅淡,呈灰色至棕色;上体暗栗褐,宽缘以灰色,或渲染淡茶黄色;腰和尾上覆羽栗褐,或转浅淡,纵纹不显;尾上覆羽或几纯淡橄榄灰至橄榄棕色;翼上覆羽与背略同,唯大覆羽和初级覆羽纵纹不显著;飞羽褐色;外侧飞羽外翈染灰,或沾茶黄色;尾羽褐色,具明暗相间的横斑,羽基染灰色或淡茶黄色;眼先和颊近灰至淡茶黄色;眼先各羽羽端大都黑色;耳羽前部与颊部同色,耳羽后部以及颈侧与上体略同,栗褐色深浅浓暗不一;髭纹浓暗,呈暗栗褐色,前部尤深,或几为黑褐色;髭纹后部连同颈侧,羽片亦具灰色或淡茶黄色羽缘;整个下体白而染茶黄色;胸部中央各羽多具黑色羽干,形成细形纵纹;胸侧和腹侧富于暗栗褐或栗黑色粗著条纹,其外复有栗缘;近腹部中央纵纹呈矢状;翼缘和翼下覆羽淡茶黄至栗褐色。
嘴暗角褐色,下嘴稍浅;脚角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9) 63 238.9 22.4 89-9 111.4 33.1
(55—70) (215—256) (21—23.5) (85—94.5) (102—125) (31-35)
♀♀(5) 61,62,64 240,242 21,21.5 89.6 110 32.8
22,24 (83—93) (101—118.5) (29—36)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矛纹草鹛栖息范围较广,从平原以至高达海拔3,700米左右的稀树灌丛、亚热带阔叶林、针阔混交林以至高山亚高山针叶林中。常活动于灌丛、草坡如蒿草丛或其他草丛中,也在阔叶小乔木中活动。1963年7月,在贵州曾见其于石灰山玉米作物中活动。郑作新等(1962)在秦岭大巴山14天的统计数量为每日平均遇见2.8只。在云南东北部金沙江岸海拔700—2,500米山地稀树灌丛草坡中为常见鸟种。性好结群。1960年4月,在云南腾冲曾见矛纹草鹛与钩嘴鹛混群。1981年8月,在云南中甸亚高山地带的沟谷中,傍晚时刻数鸟遥相呼应,鸣声善变动听、迥旋于谷间。
杂食性。4—7月在秦岭获得的7只鸟胃均有植物性食物,如杂草和野生植物种子;4只胃内兼有昆虫,有铜绿金龟甲和蚂蚁等(1973)。4—6月采自金沙江岸的6只胃内含物以野生植物为主(何晓瑞,1980)。剖检3月(1只)、4月(2只)、6月(2只)、7月(9只)、8月(3只)、9月(3只)、10月(1只)和11月(3只)采自云南和贵州的19只鸟胃,内含物种类繁多,动物性食物有甲虫(12次)、鳞翅目昆虫(3次)、膜翅目昆虫(1次)和其他昆虫(7次);植物性食物有果实、菜子(各5次)、野生植物种子(4次)、花和荞麦(2次)、芝麻、高梁和草籽(各1次)。
1958年7月11日在陕西万源(海拔1,900米)采得1只雄鸟幼鸟,上体较成鸟浅淡,多棕红色;背部羽缘浅棕,纵纹不显;腰和尾上覆羽浅棕褐色;眼先、颊均棕白色;颈侧褐黑,具明显白缘;整个下体白色,渲染淡茶黄色。同日采得另1只雌性幼鸟与前鸟相似,唯下体茶黄色稍深;胸部中央羽端呈现灰黑色;胸侧有近黑色纵纹;腹部和腹部两侧羽片中央普遍染以褐色。
1978年7月25日在云南西部碧江(海拔2,500米)获得1只幼鸟(形态见前文)o
分布信息 在国外,见于印度东北部阿萨姆,缅甸北半部。; 甘肃、陕西、四川、西藏、云南、贵州、广西、湖北、湖南,福建、广东(留鸟)。;
分类学讨论 分类讨论 B.laneoeolatus 在中国的3个地理亚种的变异为西北至东南斜向的梯变,性状是不稳定的。变异趋势大致为由四川西部至云南西北部的种群 bonvaloti,体型最大,粗纹较多,呈棕栗色,翅长7♂♂109.0(101—118.5)毫米,5♀♀104.3(102—108.5)毫米。至东南方向的种群 latouchei,体形趋小;下体栗褐色条纹显著减少,粗纹变短,并转以黑色为主;翅长9♂♂89.9(85—94.5)毫米,5♀♀89.6(83—93)毫米。
各地区同一种群内的羽色是很不稳定的,例如采自四川西部巴塘(2♂♂,6月)、南部木里(1♂,5月),云南西北部德钦(5♂♂、4♀♀,7月)的 bonvaloti,头顶由暗棕褐至黑褐色,羽缘棕灰至棕红色不同。获自四川巴塘的雄鸟,颈部羽缘有明显的棕红色渲染;自背至腰棕红色亦彰著。巴塘标本颊和耳羽近黑,颊部羽端棕白。德钦的1只雄鸟和1只雌鸟颊和耳羽较前者浅,颊部呈暗栗褐色,有棕白色斑杂,耳羽的斑杂则不显;其他2只雄鸟和1只雌鸟颊和耳羽几呈褐黑色,其余2只雄鸟和2只雌鸟则为暗棕褐色。
查看采自1月(1只)、2月(1只)、3月(1只)、4月(5只)、5月(9只)、7月(4只)、8月(3只)、11月(2只)和12月(3只)共计29只标本,繁殖季节所得的标本,上体羽缘灰色因磨损而消失,羽缘因而呈棕色;非繁殖季节的标本,上体羽缘多呈灰色,灰缘宽阔而完整。
分布在东南部的种群,羽色也不稳定,例如1961年分别于6月25日和26日获得的1只雄鸟和1只雌鸟,前者头顶连同上体明显地较雌鸟多棕红,雌鸟头顶和上体几为暗栗黑色。不能认为这是性别的差异,因为在其他地区的种群,两性之间的羽色大体是相似的。至于下体的纵纹,在同一种群中亦多有变异,纵纹色彩由浓栗色至近黑色不等。耳羽虽非如 bonvaloti 之为几纯褐黑色,但有淡茶黄、茶色染以灰褐或具栗褐斑杂的。latou- chei 的髭纹与指名亚种同为栗黑色,并未发现 Stresemann(1929)描述的较指名亚种为深的情况。
Mayr et Paynter(1964)将 bonvaloti 列为指名亚种的异名,今经比较分布区西北端豹标本与中部的标本,前者除条纹多寡有异外,体型上较大,翅长7♂♂109.0(101—118.5)
毫米,5♀♀104.3(102—108.5)毫米;中部指名亚种平均翅长14♂♂95.9(90—101.5)毫米,9♀♀94.8(89—100.5)毫米。依此,仍应分别作为2个亚种。
由于 B.lanceolatus 诸多的变异,各亚种的分化及分类地位的确定除依形态特征外,主要尚依据地理位置进行划分。
亚种分化 计4个亚种,中国分布有3个亚种。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一卷 雀形目 鹟科:II画眉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