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Sylvia curruca (Linnaeus, 1758) |
中文名 | 白喉林莺 |
引证 | Motacilla curruca Linnaeus, 1758. Syst. Nat., ed. 10, 1: 184 (Sweden).; |
俗名 | Lesser White-throated; 白喉莺; 沙白喉莺; 树串儿; 小白喉莺; |
鉴定特征 | 白喉林莺体型小(体长10-13cm)。上体灰褐或沙褐色,头顶较灰,贯眼纹黑褐或暗褐色。下体污白,胸和两胁沾褐色或淡粉红色。 |
形态描述 | 上体概呈沙褐色;头顶的颜色多变,有的与背同色,有的稍沾灰色,有的呈灰色,头侧的色泽亦有不同,一般均与头顶同色;自嘴基穿过眼,向后伸展至枕部的贯眼纹,呈暗褐,或黑褐色,飞羽褐色,具淡砂褐色羽缘;尾羽几呈暗褐色,外侧尾羽具白色狭缘,中央尾羽灰褐,羽轴黑褐色,最外侧一对尾羽除内翈基部褐色外,余部及外翈全白色,羽端具白色楔状斑。下体白色,胸和两胁缀以淡粉色。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虹膜鲜黄色、褐色或内圈浅褐色,外圈乳黄色;嘴褐色,或黑色,下嘴基部较淡;脚呈黄缘色或灰铅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10) 9.87 117.5 8.99 61.1 52.2 21.72 (8-11) (105-133) (8.2-10.1) (60-62) (50-55) (19.3-23.4) ♀♀(10) 10.64 121.86 9.04 61.29 53.0 20.5 (9.5-12) (109-132) (8.3-99) (58-64) (50-66) (18.8-21.5)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白喉林莺的栖息环境较广,从山麓的农作区,到森林林缘、及仅有疏树生长的灌丛草坡,平原、湖泊、河流、苇塘、戈壁、荒漠、斗荒漠等地灌、草丛中,裸露多石山丘,荒漠沙丘中。有时亦出现居民区附近的树丛灌丛中。常单独或成对活动,性活泼,不断地在灌木、树枝间飞上飞下,跳来跳去,有时亦到灌木间开阔地面上跳跃奔跑。过着隐蔽生活,不易被发现。有时亦停息在树顶歇息片刻。 鸣声以细弱的颤鸣声开始,发展成尖厉刺耳的嘟音 “chikka-chikka-chikka……” 重复有序,叫声为沙哑的 “titic” 声及嘁喳声 “tz-tz-tz-tz-zz-zz-zz-zz”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钱燕文等 (1965) 剖检21个胃,食物主要为昆虫,兼食一些植物性食物。所食的昆虫以鞘翅目为最多,包括金花虫及其它昆虫;次为鞘翅目幼虫,最多的在1个胃中有10条之多,再次为蚂蚁。 繁殖期5-7月。7月17日在新疆库尔勒发现一巢,该巢筑在孔雀河畔的柳树上,以草茎、草根构成;巢的大小为:外径95mm;内径45mm;巢高75mm;巢深50mm。内有3只雏鸟(钱燕文等,1965)。另据王香亭等 (1991) 报道:白喉林莺营巢于玫瑰密枝杈间,两巢分别离地面89cm和111cm,以细枝、软草茎等构成深杯状,内铺兽毛。巢外径85-90cm,内径60-70cm,高90-105cm,深50-52cm。两对鸟分别于5月27日和6月14日产卵,日产1卵,满窝卵5枚。卵色污白,钝端杂以褐色斑点。5枚卵大小平均为18(17-19)×13(12.5-14)mm。另5枚卵平均重量为1.52克(1.4-1.6)。雌鸟当产出4枚卵后即开始孵卵,孵卵期12-13天。雏鸟15天后离巢。 另据赵正阶 (2001) 报道:白喉林莺营巢于灌丛中,巢多置于灌木上茂密的枝叶间,距地高0.2-1.5m;在森林地区,有时距地高2m左右,借助于灌木茂密的枝叶的掩护,一般不易被发现。巢呈杯状,主要由枯草茎、叶编织而成,内层为更细的草茎、须根和柔软的植物纤维。营巢主要由雌鸟承担。巢的大小为:巢外径8.5-13cm,巢内径5-6cm,巢高5-7.7cm,巢深2-5cm。每窝产4-6枚卵。卵灰白或乳白色,被有褐色或橄榄色斑点。卵的大小为15-17.2×12-13.3mm。 |
分布信息 | 新疆(帕米尔高原、北部青河、塔城、准噶尔盆地、西部喀什、阿克苏、天山、南部皮山、且末、中部吐鲁番、尉犁、东部罗布泊、若羌)、甘肃(兰州)、青海(柴达木盆地、贵南、尖扎)、北京(繁殖鸟、旅鸟)、宁夏(中卫)、陕西(定边、榆林、神木)、内蒙古(伊克昭盟)、东北北部(旅鸟)。; 欧亚大陆,北至北极圈,俄罗斯,蒙古,小亚细亚,中亚,越冬于伊朗,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 ; |
分类学讨论 | 白喉林莺是多型种,全世界共计有5亚种,即青海亚种S. c. chuancheica、新疆亚种S. c. minula、指名亚种S. c. curruca、阿尔泰亚种S. c. telengitica和中亚亚种S. c. halimodendri。 我国境内分布有青海亚种S. c. chuancheica和新疆亚种S. c. minula。 关于白喉林莺的分类一直较有争议。Vaurie (1954, 1959) 将minula和curruca分别作为独立种处理。Sibley & Monroe (1993) 和郑作新 (1976, 1994) 等,认为curruca与minula在形态、大小和鸣声上存在不同,从而支持Vaurie的意见,将curruca和minula分别作为独立种处理。 Howard & Moore (1980, 1991), de Schauensee (1984), Roseloar (1992), Inskipp et al. (1996) 和郑作新 (2000) 等认为它们的某些种群有中间类型的特征,仍同意将minula作为白喉林莺的1个亚种,即新疆亚种S. c. minula。我们支持这个意见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