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eicercus poliogenys (Blyth , 1847)   灰脸鹟莺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Seicercus poliogenys (Blyth , 1847)
中文名 灰脸鹟莺
引证 Culicipeta poliogenys Blyth, 1847. Journ. Asiat. Soc. Bengal, 16: 441 (Darjeeling, India).;
俗名 Grey-cheeked Flycatcher Warbler;
鉴定特征 全长100-105mm。形态与白眶鹟莺相似。头顶至后枕石板灰,灰黑色侧冠纹不甚明显;白色眼眶不完全,脸部灰褐色;上体暗橄榄绿,翅上具一道黄色翼斑;颏、喉淡灰白,有的沾黄色;下体余部亮黄色;外侧三对尾羽内翈白色。两性相似。
形态描述 雄性成鸟 前额、头顶至后枕石板灰,灰黑色侧冠纹不甚明显;眼先灰白,羽端黑色;颊和耳羽灰、羽端亦缀黑褐色;眼眶白色不完全,前上方具黑灰色缺刻;背、肩羽和尾上覆羽暗橄榄绿,后颈至上背沾灰褐色;翅黑褐,外缘橄榄绿色,大覆羽尖端淡黄色,形成一道翼斑;颏至上喉灰白,微沾淡黄色;下喉、胸和腹部及尾下覆羽亮黄,胸侧和胁部渲染绿褐色;翅下覆羽和腋羽亮黄色;尾羽黑褐,外缘橄榄绿色,最外侧三对尾羽的内翈白色。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下嘴黄色;跗蹠和趾、爪黄褐色。
雌性成鸟 与雄鸟相似。
幼鸟 与成鸟相似,但羽枝松散,羽色较暗而少光泽。5月18日采自高黎贡山的幼鸟,嘴角柔软呈黄色,尾羽尚未完全长出,羽基被鞘。
量衡度:见图65
据A. N. 依万诺夫 (1959) 记录:6月23日采自云南东南部屏边的1♂,翅长52mm,尾长47mm,体重6g。尚未换羽。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1) 6 105 10 51 46 17
♀(1) 6 100 9 51 42 17
00(2) 6, 10 90, 100 8, 8 46, 54 40, 46 16, 18
0幼 5 65 7 41 -- 17
生物学描述 栖息于湿性常绿阔叶林或针阔混交林的林下灌丛、竹丛中,多见单个活动,在枝叶丛中跳跃,觅食昆虫。5月18日在高黎贡山西坡独龙江河谷巴坡,采集1只刚出飞的幼鸟。鸣声独特似山雀叫声 “chee-chee” 及似鹪鹩的叫声 “tsik”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据Ali & Ripley (1973) 记载,灰脸鹟莺的繁殖期5-6月,巢呈球形,由苔藓和草丝筑成,巢的底部不完整或缺如,直接放置在苔藓和草根铺垫而成的地面上或石隙之间。通常每窝产卵4枚,卵壳白色无点斑,卵的大小,40枚卵平均为15.8×12.5mm (Baker),两性共同孵卵。
分布信息 喜马拉雅山中部尼泊尔,印度大吉岭,印度北部,不丹至印度东北部的阿鲁纳查尔邦,阿萨姆,那加兰和曼尼普尔,孟加拉的吉大港地区,缅甸东北部,泰国西北部,老挝和越南。; 西藏东南部、云南西北部高黎贡山和独龙江河谷及东南部屏边大围山、为留鸟或繁殖鸟。;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