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Seicercus affinis (Hodgson, 1854) |
中文名 | 白眶鹟莺 |
引证 | Abrornis affinis Hodgson, 1854. in Horsfield & Moore, Cat. Bds. Mus. Hon. East-India Conpany, 1: 341 (Nepal).; |
俗名 | White-spectacled Flycatcher Warbler; |
鉴定特征 | 全长约110mm,形态与灰头鹟莺相似,但无白色眉纹,白色眼圈醒目,翅上具黄色翼斑。两性相似。与灰脸鹟莺的区别在于颏、喉黄色,眼先和颊黄绿色 |
形态描述 | 成鸟 前额灰沾浅黄绿色,头顶至后枕灰色,侧冠纹灰黑色;眼先和颊黄绿色;耳羽至颈侧亦呈灰色;眼圈白色,眼周灰黑色,眉纹灰前端稍沾黄绿色;后颈至上背橄榄绿沾灰,肩羽和背至尾上覆羽呈鲜亮的橄榄黄绿色;翅和尾羽暗褐,外缘亮黄绿色,中覆羽和大覆羽先端黄色,形成两道翼斑,外侧三对尾羽内翈白色;颏、喉浅黄,胸和腹部及尾下覆羽亮黄色,胸侧和胁部沾橙黄色;翅缘、翅下覆羽和腋羽鲜亮黄色。 虹膜暗褐;上嘴暗褐,尖端角黄,下嘴角黄色;跗蹠、趾和爪黄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1) -- -- 8 49.5 43 17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栖息于南亚热带湿性常绿阔叶林中的灌木、竹丛,繁殖期多见单个或成对活动。习性与柳莺相似,觅食昆虫,通常能飞翔捕食昆虫。鸣声尖锐,似 “che-wheet”。在云南东南部的屏边大围山采集地的海拔高度为1300m。种群数量稀少。据Ali & Ripley (1973) 记述,繁殖期为4-6月,巢由苔藓、地衣等筑成球形,窝卵数4或5枚,卵壳呈白色无斑,30枚卵的平均量度15.4×12.4mm (Baker),双亲都共同筑巢和孵卵。 |
分布信息 | 尼泊尔东部,印度东北部,缅甸北部,越南,老挝等印度支那半岛。; 福建西北部和云南东南部。; |
分类学讨论 | 全世界有2亚种,中国均有分布。 分类讨论 白眶鹟莺原在中国仅记录1亚种,即S. a. intermedius亚种 (郑作新, 1987, 1994)。A. N. 依万诺夫 (1959) 将采自云南东南部屏边县大围山的1雌鸟鉴定为Secercus affinia intermedia (La Touche) 中文名称为绿头鹟莺。据Ali & Ripley (1973)、Fleming (1976)、Robson (2000) 等文献记述:白眶鹟莺指名亚种头顶具灰色和黑色冠纹,眼圈白色;S. a. intermedia亚种前额和头顶淡黄绿,冠纹淡灰沾绿,眼圈黄色。检查1956年6月22日采自云南东南部屏边大围山的标本,前额灰沾浅黄绿色,头顶至后枕蓝灰色,侧冠纹灰黑色,眼圈白色,应属指名亚种。Mayr & Cottrell (1986) 和约翰·马敬能等 (2000) 均记述云南东南部(大围山)的白眶鹟莺为指名亚种;福建西北部山地的白眶鹟莺为S. a. intermedia亚种。La Touche (1898) 记录的Cryptolopha intermedia其后他又将它列为金眶鹟莺的1亚种,即Seicercus burkii intermedius (La Touche, 1926),郑作新 (1976) 将其列为短嘴鹟莺Seicercus intermedius (La Touche);Howard & Moore (1980) 将其列为金眶鹟莺的1亚种;Mayr & Cottrell (1986)、郑作新 (1987, 1994)、Robson (2000) 和约翰·马敬能等 (2000) 均将它作为白眶鹟莺的1亚种。所以La Touche (1898) 记录自福建西北山地的鹟莺intermedius是独立的种、或者是金眶鹟莺或白眶鹟莺的亚种,有待进一步研究。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