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nia flaviventris (Delessert, 1840)   黄腹鹪莺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rinia flaviventris (Delessert, 1840)
中文名 黄腹鹪莺
引证 Orthotomus flaviventris Delessert, 1840. Rev. Mag. Zool. Paris, 3: 101 (Bhutan).;
俗名 Yellow-bellied Hill Prinia;
鉴定特征 全长116-134mm。前额至头顶灰褐,上体余部橄榄绿褐色;眉纹短近白色。颏、喉至胸乳白色;腹部黄色;胁和尾下覆羽浅皮黄色,覆腿羽棕黄,尾羽黄褐,隐现暗褐色横纹。两性相似。
形态描述 成鸟 冬羽:前额至头顶灰褐;短小的乳白色眉纹从额基两侧伸至眼上与不完整的乳白色眼圈相连接;颊灰白,耳羽灰褐色;后枕暗橄榄绿褐色;肩羽和背羽的橄榄绿褐色较鲜亮而显绿黄色,尾上覆羽亮茶黄色;翅上覆羽和飞羽暗褐,外缘黄褐色。尾羽棕褐,边缘黄褐色,隐现暗褐色横纹,端缘较浅淡。颏、喉至上胸乳白色,胸侧沾浅灰褐色;下胸和腹部中央鲜黄色,两胁和尾下覆羽渲染橙黄色;覆腿羽棕黄色。
幼鸟:与成鸟相似。上体渲染褐色,下体和眉纹淡黄,尾羽尖端白色。
虹膜橙黄色;嘴黑色;跗蹠和趾暗黄色,爪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长 尾长 跗蹠
♂♂(5) 74 136 10.3 43.7 77.6 22.1
(7-8) (130-145) (9.2-11.5) (43-44.5) (72-84) (20-26)
♀(2) 7, 8 110, 136 9.5, 10.5 40.5, 41 54, 57 20, 22
生物学描述 生态 栖息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的低山丘陵和平原的林缘灌木、草丛及其耕作地边缘的灌木、草丛、竹林或麦、稻、甘蔗等作物上。常结小群或单个活动,觅食昆虫。剖验5月采自耿马四方井的1只鸟胃,胃容物中全为昆虫碎片。Robson (2000) 记述在东南亚地区的繁殖期为1-9月,巢呈卵圆形,开口于顶端。巢筑于高草或灌丛之上,离地0.5-1.5m。每窝产卵3-4枚,蛋壳上具砖红色亮斑,卵的大小为15.2×11.7mm,巢内常有八声杜鹃卵寄生。栖息地海拔约在1000m以下地区。种群数量较稀少,不常见。
分布信息 云南西部和南部、贵州南部、广西西南部和南部、广东、浙江、福建、海南、台湾(留鸟)。; 巴基斯坦,尼泊尔,不丹,印度东北部,孟加拉,缅甸,泰国,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的苏门达腊,爪哇和尼亚斯岛,婆罗洲。

;
分类学讨论 全世界有7亚种 (Howard and Moore, 1980; Mayr and Cottrell, 1986),中国分布有2亚种。
分类讨论 1972年5月25日采自云南东南部绿春大红山的1只雌性成鸟,与采自云南西部的标本相较,头部较多灰色,眉纹不明显,背羽呈橄榄绿褐色,下胸和腹部的黄色显著浅淡。该地区与越南东北部和广西西南部相毗连,故鉴定为该亚种。张万福 (1993) 记述台湾的灰头鹪莺夏羽头顶暗灰色;上体橄榄色,尾羽前端白色,稍后有褐斑;脸灰色,有白色眼圈、腮、喉及上胸部白色,以下黄褐色;体侧及下腹部黄褐色。嘴黑色,脚橙黄色;冬羽有白色短眉斑;尾端之白色不显,且无褐色斑。翼长41-47mm,尾长夏60-72mm,冬70-81mm。Robson (2000) 描记越南东部的鸟、枕至尾羽上面和翅表较多棕色,喉和胸淡皮黄色,喉部中央较白,腹和肛羽深皮黄色,腹部中央的黄色较浅淡。各地标本羽色的描记均有一定的差异。但是,黄腹鹪莺(灰头鹪莺)在国内分布的delacouri和sonitans两亚种的显著区别,在于delacouri亚种腹部的黄色较浓著而鲜艳;sonitans亚种腹部的黄色较浅淡。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