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段 | 内容 |
---|---|
目名 | Passeriformes |
目中文名 | 雀形目 |
科名 | Muscicapidae |
科中文名 | 鹟 科 |
学名 | Phylloscopus ricketti (Slater, 1897) |
中文名 | 黑眉柳莺 |
引证 | Cryptolopha ricketti Slater, 1897. Ibis, (7) 3: 174 (Guadun, Fujian, China).; |
俗名 | Black-browed Willow Warbler; 黄胸柳莺 ; 柳串儿; |
鉴定特征 | 上体橄榄绿;头部黑褐色,具黄色冠纹;黄色眉纹宽而长,非常显著;下体鲜黄;两胁鲜黄沾灰。 |
形态描述 | 上体橄榄绿色;头部中央具淡黄色冠纹,而两侧羽毛呈黑褐色;有一条宽而呈黄色眉纹,自鼻孔向后延伸至枕部,非常显著;贯眼纹亦呈黑褐色;颊和耳上覆羽黄而沾灰;翅浅黑,外翈羽缘黄绿色;大覆羽和中覆羽羽端淡黄色,形成两道翅上横斑,但前一道横斑不显或缺如;尾亦呈浅黑色,外翈羽缘黄绿色,最外侧一对尾羽内翈羽缘黄白色。下体鲜黄色,两胁沾灰。雌雄两性相似。 虹膜暗褐色;上嘴黑褐,下嘴黄色;跗蹠和趾皮黄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7) 7 96.86 9.33 56.5 37 17.23 (6-8) (88-110) (9-9.6) (51-60) (35-40) (16.2-17.9) ♀♀(1) 7 98 9.5 51 36 17.7 0 0 (2) - 91.5 9.15 52 37 17.32 - (88-95) (9.1-9.2) (51-57) (16.2-17.9) |
生物学描述 | 生态 黑眉柳莺主要栖息于海拔1200m以下的低山丘陵的阔叶林、针阔混交林、针叶林及林缘灌丛、果园。除繁殖期间单只或成对活动外,多结3或5只小群活动觅食,常见其在树枝间跳来跳去,或迅速地从一棵树飞到另一棵树,性活泼,很少停歇。 据吴至康等 (1986) 曾在贵州剖检3个鸟胃,胃中均为昆虫。 召唤叫声似 “pitch-you,pitch-you”。 繁殖期4-6月。营巢于森林下土坎洞中,巢呈圆球形,以苔藓等构成。每窝产5-6枚卵,卵纯白而光滑无斑纹,卵大小为16(15.5-16.5)×12.5mm。 |
分布信息 | 越南北部,部分越冬于老挝和越南南部。 ; 甘肃(文县、兰州)、重庆(秀山、南川)、四川(峨眉、雅安)、云南(蒙自)、贵州(江口、贵阳、册亨、罗甸)、湖北、湖南(衡山、醴陵)、广西(瑶山)、广东(连山、英德、紫金、连平)、海南、香港、福建(西北部建阳)、浙江(南部山区泰顺)(繁殖鸟)。; |
分类学讨论 | 关于黑眉柳莺的分类和亚种分化问题,颇有争论。Vaurie (1959) 将本种列入山柳莺中作为山柳莺Phylloscopus trivirgatus的1个亚种,即P. t. ricketti,但未被其他学者所接受。然而,许多学者则认为本种无论在形态上、鸣声上都和山柳莺不同,因而,将本种作为独立种,即黑眉柳莺Phylloscopus ricketti (Howard & Moore, 1980; de Schauensee, 1984; Alstr?m, 1995; Inskipp et al., 1996; 郑作新, 1994, 2000)。 黑眉柳莺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即指名亚种P. r. ricketti和海南亚种P. r. goodsoni。 |
文献 |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