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loscopus davisoni (Oates, 1889)   白斑尾柳莺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hylloscopus davisoni (Oates, 1889)
中文名 白斑尾柳莺
引证 Acanthopneuste davisoni Oates, 1889. Faun. Brit. ind., Bds. 1: 420 (Mt. Mooleyit, Tenasserim, Burma).;
俗名 White-tailed Willow Warbler;
鉴定特征 体型较小(体长11cm左右)。上体橄榄绿,腰羽鲜亮黄绿色;中央冠纹淡黄绿色,侧冠纹暗橄榄褐色;淡黄色眉纹长而明显;翅上具两道黄色翅上横斑,前一道横斑,有时不明显;下体白色沾黄;最外一对尾羽内翈大部分白色,次一对尾羽内翈仅具白色羽尖端。
形态描述 上体橄榄绿色;头顶中央冠纹淡黄绿色,或淡灰黄绿色,侧冠纹暗橄榄褐色;眉纹长而明显,呈淡黄色;自鼻孔穿过眼睛向后延伸的贯眼纹暗褐色;颊和耳羽呈黄绿色,缀以褐色;腰羽鲜黄绿色;翅暗褐色,各羽外翈羽缘黄绿色;大覆羽和中覆羽羽端淡黄色,形成翅上两道翅上横斑,前一道翅上横斑有时不明显;最外侧一对尾羽的外翈大部为白色,次一对尾羽仅具白色羽尖。下体白色沾黄,胸侧、两胁沾橄榄绿色,腹中央乳白色。尾下覆羽淡黄,或淡黄白色。第2枚飞羽长度大多介于8、9枚之间。雌雄两性羽色相似。
幼鸟:8月5日采自贵州息烽的幼鸟,几与成鸟羽相同,惟羽被较暗淡。7月15日采自贵州绥阳更小的幼鸟标本,头顶概为灰绿色,除两翼外,上、下体均被淡灰黄色绒羽,两翅和尾羽与成鸟相同,并已换正羽,各羽基部均被羽鞘 (吴至康等, 1986)。
虹膜褐色;上嘴暗褐,下嘴肉黄;爪淡橄榄褐色。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0) 6.2 104.1 8.27 52.6 38.2 18.5
           (6-7) (99-110) (8.0-8.7) (49-51) (34-41) (17.4-18.8)
   ♀♀(4) 6.63 100.75 8.37 52.25 36.75 18.03
(5-8) (93-105) (8.2-8.5) (52-53) (34-38) (17.2-18.8)
生物学描述 生态 白斑尾柳莺通常栖息于海拔290-2200m之间,常3、5只活动于常绿阔叶林的树冠顶部或林下灌丛中。性活泼,行动敏捷,不断地在枝叶间跳来跳去,飞上飞下。只可听到鸣声,亦难发现它。
吴至康等 (1986) 在贵州省境内,于4、6、7和8月剖验20个鸟胃,食物主要为昆虫,亦有少量植物性食物,其中见昆虫17次、蜘蛛1次、果实2次、草籽1次。
鸣声似山雀,典型的高调单音节 “pitsu”,接三音节的 “titsui-titsui-titsui” 或双音节的“titsu-titsu-titsu”。叫声类似为单音的 “pitliu pitsitsui”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繁殖期5-7月,营巢于地面上,每窝产3-4枚卵。
8月30日在贵州贵阳采到1只正在换羽的雄鸟,其次级飞羽的第4和第10枚基部被鞘,除外侧的3枚外,其余初级飞羽已换羽完毕。
分布信息 越南北部,缅甸北部,柬埔寨北部,泰国东南部和中南半岛。; 重庆(秀山)、四川(成都、康定)、贵州(绥阳、遵义、贵阳、望谟、江口)、云南(贡山、腾冲、蒙自)、湖南、福建等地(繁殖鸟)。;
分类学讨论 白斑尾柳莺甚似冠纹柳莺Phylloscopous reguloides和峨眉柳莺Phylloscopous emeiensis,但外侧尾羽的白色较多。峨眉柳莺的顶纹不清晰,且少黄色。冠纹柳莺上体绿色较少,下体较白。白斑尾柳莺为多型种。迄今为止,全世界共计有5亚种,即指名亚种P. d. davisoni、西南亚种P. d. disturbans、挂墩亚种P. d. ogilviegranti、泰柬亚种P. d. intensior和中南半岛亚种P. d. klossi。
我国境内有3亚种,即指名亚种P. d. davisoni、西南亚种P. d. disturbans和挂墩亚种P. d. ogilviegranti。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