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hylloscopus armandii (Milne-Edwards, 1865)   棕眉柳莺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Phylloscopus armandii (Milne-Edwards, 1865)
中文名 棕眉柳莺
引证 Abornis Armandii Milne-Edwards, 1865. Bull. Nouv. Arch. Mus. Paris, 1: 22 (hills of western and northwestern Beijing, China, ex Ticehurst).;
俗名 Buff browed Willow Warbler; 柳串儿;
鉴定特征 上体为沾绿的橄榄褐色;眉纹棕白;下体近白,有少许黄色细纹。
形态描述 上体,包括头顶、颈、背、腰和尾上覆羽概为沾绿的橄榄褐色。眉纹棕白色。自眼先有一暗褐色贯眼纹伸至耳羽。颊与耳羽棕褐色。飞羽和尾羽黑褐色,具浅绿褐色羽缘。下体近白,微沾以绿黄色细纹;尾下覆羽淡黄皮色;腋羽黄色。两性羽色相似。
  量衡度: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8) 9.25 120.8 8.63 62.0 54.5 23.09
        (6-13) (117-131) (8.3-8.9) (58-64) (51-58) (20.9-24.2)
   0 0(2) 8、10 107、135 8.1、8.8 62、63 52、55 23.4、23.9
♀♀(2) 7.8、8 108、110 8.7、8.8 56、61 50 21.1、23.9
生物学描述 棕眉柳莺是我国特产鸟类,繁殖仅限于我国境内,越冬于缅甸、泰国和老挝以及我国云南南部地区。
主要栖息于海拔2400m以下林缘及河谷灌丛和林下灌丛等环境。
叫声独特,为高尖的 “zic-zic-zic……” 声。鸣声似巨嘴柳莺Phylloscopus schwarrzi的“tyeee-tyeee-tyeee……” 声,但较弱 (约翰?马敬能等, 2000)。
食物:9月曾在山西剖检1胃为昆虫幼虫,在贵州亦剖检1胃见有双翅目昆虫。
棕眉柳莺在北京西部山地为繁殖鸟,栖息于海拔1000m左右混交林中,或在灌丛中穿梭跳跃。7月8日在百花山林场海拔1200m左右,见到亲鸟带领4只幼鸟觅食:4只幼鸟栖于树枝上,亲鸟捕猎食物回来时,幼鸟扇动双翅张开大口夺食物 (蔡其侃, 1988)。在西藏古琴,我们于8月间在一块耕地旁的灌丛中采得1只幼鸟,尚在亲鸟带领下觅食、习飞。
分布信息 内蒙古(东部赤峰、西部阿拉善盟)、辽宁(沈阳、鞍山)、陕西(秦岭山区)、北京、山西、甘肃(西北部和西南部)、青海(玉树)、贵州(西北部赤水、南部榕江)、四川(西部康定、北部松潘、西南部木里)、云南(西部腾冲、西北部丽江)、西藏(昌都地区北部和东南部)、湖北(西部)、青海(繁殖鸟)、越冬于云南南部。; 冬季见于缅甸,泰国,老挝。;
分类学讨论 本种全世界共计有2亚种,均分布于我国境内,它们是指名亚种P. a. armandii和西南亚种P. a. perplexus。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