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ocustella pleskei Taczanovski, 1889   史氏蝗莺

字段 内容
目名 Passeriformes
目中文名 雀形目
科名 Muscicapidae
科中文名 鹟 科
学名 Locustella pleskei Taczanovski, 1889
中文名 史氏蝗莺
引证 Locustella styani La Touche, 1905. Bull. Brit. Orn. Cl. 16: 21 (Fujian, China).;
俗名 Styan's Grasshopper Warbler;
鉴定特征 上体灰橄榄褐色,头部斑纹不可见;尾羽末端具白斑。下体污乳白色;胸、两胁及尾下覆羽淡橄榄褐色。飞羽式2=5,退化飞羽长于初级覆羽约2mm。
形态描述 外型与北蝗莺相似,但体形较大,上体色较灰暗。头顶斑纹不可见,颊部斑点模糊。下体呈污乳白色,胸、胁及尾下覆羽橄榄褐色较淡,尾羽末端具近端黑斑和淡色先端,退化飞羽长于初级覆羽约2mm。
虹膜褐色或暗榛色;上嘴褐色,下嘴灰肉色;脚暗肉色。
量衡度:见图史氏蝗莺Locustella pleskei Taczanovski, 1889
  性别  体重  全长  嘴峰  翅  尾   跗蹠
  ♂(1) ---- 155  15.2  66.9   64.3  22.7
  ♀ ---- 150 15-18 65-74 56-68 23-27
生物学描述 主要栖息于海洋、河口、沿海岛屿,以及海边和水塘、沼泽和红树林地带,常在海边红树林和芦苇、沼泽中活动,通常不远离海岸活动。
另据约翰?马敬能等 (2000) 记载:史氏蝗莺栖息于裸露高地及山麓的开阔荆棘丛,于芦苇、灌丛及红树林越冬。夏季隐匿,但冬季较不惧生。
分布信息 朝鲜,日本,俄罗斯萨哈林岛(夏候鸟),冬季飞往印度尼西亚的巽它群岛。; 江苏、福建(福州)、广东(旅鸟或冬候鸟)。;
分类学讨论 有人认为本种为北蝗莺之亚种 (Meise 1934, Austin and Kuroda 1953, Dementiev and Gladkov 1954, Vaurie 1959, Williams 1960, Walters 1980, de Schauensee 1984),也有人认为它是小蝗莺和北蝗莺的过渡类型 (Meise 1938, Williamson 1968a);Mauersberger (1983) 报道,小蝗莺和北蝗莺在蒙古东部虽有重叠分布,但是并不杂交。Nazarov and Shibaev (1983) 根据本种和北蝗莺在鸣声、到达繁殖地的时间,以及在日本繁殖的生境与行为等的差异,认为两者应为独立的2个种。该分类地位后被Kennerley and Leader (1993), Howard and Moore (1991), Inskipp et al. (1996) 和Monroe and Sibley (1993) 承认,郑作新 (1994, 2000, 2002),赵正阶 (2001) 等目前均采用这一观点。雷富民等 (1998) 对蝗莺属的数值分类研究发现北蝗莺和史氏蝗莺在形状量度上存在一定差异,更证实了应将史氏蝗莺提升为种。
本种为单型种,无亚种分化。
文献 中国动物志 鸟纲 第十二卷 雀形目 鹟科III 莺亚科 鹟亚科